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及应对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及应对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保护手机支付安全1.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一是手机丢失或被盗,不法分子盗取受害者手机后,利用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窃取受害者的财物。2018年9月1日,该大学通报该网络事件处理情况,当事人田某某被开除党籍、退学。由此,我们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共同营造移动终端的蓝天白云。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及应对

贩卖账户终获刑

2015年8月,青岛某高校大三学生宋某,采用QQ联系、提供网盘账号及密码等手段,向江苏省的王某贩卖一个网盘,内含淫秽视频1415个,获利300元。江苏警方侦破此案,并经当地检察院提起公诉后,×××市人民法院经审理,一审判处宋某有期徒刑10年。

(资料来源:李子德,《大学生安全教育》,2019年)

照片被挂激情网

福州某大学的大三女生小玲和往常一样进入了福建某同城约会网站,还没聊上几分钟,一个网名为“我在等待”的网友要加她聊天。刚开始,小玲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网友,在双方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在等待”称要看看小玲的真面目,小玲就把视频打开了。视频打开后,“我在等待”一个劲地夸小玲长得漂亮。虽然对方说的有些话小玲根本没往心里去,但她还是被“我在等待”的帅气外形打动了。双方聊了对方的家庭、各自的工作情况、彼此的爱情观和择偶观,最后还互留了联系电话和地址等信息。没过几天,一个朋友告诉她,她的照片被挂在某激情网站上做“模特”了。当她打开那家网站时,发现自己的照片和其他一些性感女孩的照片放在一起,所有照片上面都写着:“想和她们聊天吗?注册成会员你就可以知道她们的联系方式了。”小玲被气晕了,仔细一看照片,小玲想起来了,照片上的这个姿势正是她上次和“我在等待”视频聊天时的姿势。

(资料来源:李友玉、李洪渠、雷震德,《大学生安全指导》,2018年)

(一)安全使用智能手机

(1)设置安全密码。这是保护手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以防手机丢失时,犯罪分子可能会获得通讯录、文件等重要信息并加以利用。

(2)安装安全防护软件。经常对手机系统进行扫描,到权威网站下载手机应用软件,并在安装时谨慎选择相关权限,不要试图破解自己的手机,以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3)不要轻易打开陌生人通过手机发送的链接和文件。

(4)做好安全设置。在QQ、微信等应用程序中关闭地理定位功能,并仅在需要时开启蓝牙

(5)经常为手机数据做备份。

(二)防止手机泄露信息

(1)不要晒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很多人出差、旅游都喜欢拍下火车票、登机牌发到朋友圈里晒一晒,一些自我保护意识强的人会将姓名进行模糊处理,票面上的内容却未曾留心。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机票和火车票的条形码或者二维码含有乘客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等,有被人利用高科技窃取个人信息的可能,这些证件既不能晒,也不能随意丢,最妥当的处理方法就是撕毁!

(2)不要晒护照、家门钥匙、车牌号。有这些信息的照片会透露你特定时间所处的特定位置,也会透露你的生活圈范围。

(3)不要晒位置。如果在朋友圈发布了带有位置信息的图片,将会暴露非常真实的个人信息,使坏人的作案成功率直线飙升。

(4)不要晒家中老人的照片。晒家中老人的照片,会让坏人有更高的概率将他们认出来。如果有人突然对老人说出自己孙子的姓名,再附加任何一条谎言,都能轻易让老人掏出半辈子积蓄。

(5)不要泄露日程、行踪等信息,以防盗贼判定家中无人时行窃。

(6)对于节假日旅游,如遇人群拥挤、道路堵塞、社会事故等,在没有掌握真实情况前不要盲目散布、转发。(www.xing528.com)

(7)对于女性,贵重饰品、名牌包等少“晒”为宜,以防他人心生歹意。

(8)不要发布有关情感、情绪上的牢骚信息,既容易引起不怀好意的人注意,也有损人际关系

(三)保护手机支付安全

1.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是手机丢失或被盗,不法分子盗取受害者手机后,利用手机的移动支付功能,窃取受害者的财物。二是用户信息安全意识不足,轻信钓鱼网站,当不法分子要求自己告知对方敏感信息时无警惕之心,从而导致财物被盗。

2.保护智能手机支付安全的措施

(1)保证手机随身携带,手机支付客户端与手机绑定,使用数字证书,开启实名认证。

(2)从官方网站下载手机支付客户端和网上商城应用。

(3)使用手机支付服务前,按要求在手机上安装专门用于安全防范的插件。

(4)登录手机支付应用、网上商城时,勿选择“记住密码”选项。

(5)警惕街头二维码陷阱,不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

(6)经常查看手机任务管理器,检查是否有恶意程序在后台运行,并定期使用手机安全软件扫描手机系统。

(7)更换手机后及时解绑手机上网银行卡,并删除手机敏感数据和信息。

(8)卸载带支付功能的App后,及时解除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的绑定。

发表不当网络言辞终害己

2018年4月19—20日,福建某大学田某某(网名)在新浪微博上发表错误言论,引起广大网友声讨,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2018年4月23日23时,福建某大学在官网发布《关于对田某某同学处理情况的通报》,给予田某某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2018年9月1日,该大学通报该网络事件处理情况,当事人田某某被开除党籍、退学。

(资料来源:李子德,《大学生安全教育》,2019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成为大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休闲娱乐、互动交往、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利用不好,它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危害。许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花费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前,由于网络法规的相对滞后、管理被动等多方面原因,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流言蜚语、反动言论等不良信息,给大学生带来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行为。由此,我们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共同营造移动终端的蓝天白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