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机理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机理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想的锂离子电池,除了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嵌入和脱出外,不发生其他副反应,不出现锂离子的不可逆消耗。Mn的溶解是尖晶石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重要原因,在这一点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对于Mn的溶解机理却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SEI界面膜的形成因界面膜的形成而损失的锂离子将导致两极间容量平衡的改变,在最初的几次循环中就会使电池的容量下降。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机理

理想的锂离子电池,除了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嵌入和脱出外,不发生其他副反应,不出现锂离子的不可逆消耗。实际上,锂离子电池每时每刻都有副反应存在,也有活性物质不可逆的消耗,如电解液分解、活性物质溶解、金属锂沉积等,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实际电池系统的每次循环中,任何能够产生或消耗锂离子或电子的副反应,都可能导致电池容量平衡的改变。一旦电池的容量平衡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不可逆的,并且可以通过多次循环进行累积,对电池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的原因主要有:

978-7-111-54579-8-Chapter04-9.jpg

图4-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正极材料的溶解

尖晶石LiMn2O4为例,Mn的溶解是引起LiMn2O4可逆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Mn的溶解沉积造成正极活性物质减少;溶解的Mn游离到负极时会造成负极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SEI)膜的不稳定,被破坏的SEI膜再形成时会消耗锂离子,造成锂离子的减少。Mn的溶解是尖晶石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重要原因,在这一点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对于Mn的溶解机理却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

(2)正极材料的相变化

一般认为,锂离子的正常脱嵌反应总是伴随着宿主结构摩尔体积的变化,引起结构的膨胀与收缩,导致氧八面体偏离球对称性并成为变形的八面体构型。这种现象叫做Jahn-Teller效应(或J-T扭曲)。在LiMn2O4电池中,J-T效应所导致的尖晶石结构不可逆转变,也是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J-T效应多发生在过放电阶段,在起始材料中加入过量的锂、掺杂Ni/Co/Al等阳离子或者S等阴离子可以有效地抑制J-T效应。

(3)电解液的分解

锂离子电池中常用的电解液主要包括由各种有机碳酸酯(如PC、EC、DMC、DEC等)的混合物组成的溶剂以及由锂盐(如LiPF6、LiClO4、LiAsF6等)组成的电解质。在充电的条件下,电解液对含碳电极具有不稳定性,故会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液还原消耗了电解质及其溶剂,会对电池容量及循环寿命产生不良影响。(www.xing528.com)

(4)过充电造成的容量损失

电池在过充电时,会造成负极锂的沉积、电解液的氧化以及正极氧的损失。这些副反应或者消耗了活性物质,或者产生不溶物质堵塞电极孔隙,或者正极氧损失导致高电压区的J-T效应,这些都会导致电池容量衰减。

(5)自放电

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所导致的容量损失大部分是可逆的,只有一小部分是不可逆的。造成不可逆自放电的原因主要有:锂离子的损失(形成不可溶的Li2CO3等物质)、电解液氧化产物堵塞电极微孔造成内阻增大等。

(6)SEI界面膜的形成

因界面膜的形成而损失的锂离子将导致两极间容量平衡的改变,在最初的几次循环中就会使电池的容量下降。另外,界面膜的形成使得部分石墨粒子和整个电极发生隔离而失去活性,也会造成容量的损失。

(7)集流体的腐蚀

锂离子电池中的集流体材料常用铜和铝,两者都容易发生腐蚀,集流体的腐蚀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大,从而造成容量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