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致衰减机理及试验案例分析

光致衰减机理及试验案例分析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确认光致衰减机理,作了一系列试验:硅片初始光致衰减试验、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试验、案例分析。2)硅片作表面纯化处理后的光致衰减试验。未封装单/多晶硅单体太阳电池初始光致衰减试验1)试验表明:未封装的单晶硅单体太阳电池的初始衰减试验,相对衰减0.8%~5.7%。图7-52 不同衰减程度的电池片退火处理效果2.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试验光伏组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太阳电池片。

光致衰减机理及试验案例分析

为了确认光致衰减机理,作了一系列试验:硅片初始光致衰减试验、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试验、案例分析。

1.硅片初始光致衰减试验

(1)硅片不作处理和作处理的试验

1)硅片不作任何处理,测试光照前和光照后的少子寿命。试验表明:单/多晶裸硅片若不经过清洗钝化,其少子寿命几乎随着光照时间变化不大。这是因为硅片表面复合中心占主导地位,掩盖了光照对体少子寿命的影响,因此对不经过清洗、钝化的裸硅片,无法确定少子寿命与光照时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无法判断硅片的质量。

2)硅片作表面纯化处理后的光致衰减试验。试验表明:纯化后硅片的表面复合已不占主要地位,而以体内复合为主,且硅片的体少子寿命随光照而衰减;不同质量的材料在光照之后,其少子寿命衰减幅度有较大差别。由此可以预测,用此硅片制作的电池初始光致衰减的程度,以及可达到的最高电池转换效率

3)退火恢复试验。将这些光照衰减后的硅片进行退火处理,硅片的寿命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

(2)未封装单/多晶硅单体太阳电池初始光致衰减试验

1)试验表明:未封装的单晶硅单体太阳电池的初始衰减试验,相对衰减0.8%~5.7%。未封装的多晶硅单体太阳电池的初始衰减试验,相对衰减0.2%~3.64%。

2)光照后,长波响应变差,表明光照后电池片体内的少子寿命已发生了衰减。

3)电池片光照后的退火处理。选取不同衰减程度的单晶硅电池片进行退火处理,效率得到很大的恢复。图7-52示出不同衰减程度的电池片退火处理效果。

(3)市场上硅片质量的状况。主流电池片的相对衰减:单晶电池片≤1%,多晶电池片≤0.5%。较差的硅片做成电池组件后,其相对衰减接近6%(单晶)和4%(多晶)。质量特别差的硅片做成电池组件后,其相对衰减超过10%(单晶)。对特别差的材料进行理化分析,发现其中的硼、磷等杂质都是严重超标。光伏组件输出功率初始衰减现象,主要发生在单晶硅太阳电池上,多晶硅太阳电池初始衰减较小。

978-7-111-44730-6-Part02-376.jpg

7-52 不同衰减程度的电池片退火处理效果(www.xing528.com)

2.光伏组件的初始光致衰减试验

(1)光伏组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太阳电池片。如果太阳电池片的性能发生衰减,就必然导致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下降,并极易在组件中引起热斑。

(2)如果电池串与串之间电流不一致,在接了旁路二极管的组件特性曲线上可以看到“台阶曲线”。

(3)通过测量光照前后组件的输出特性曲线和红外成像分析,可以考察组件的初始光至衰减现象。如果电池片的衰减基本一致,尽管输出功率下降,但I-V曲线还是正常的,也无热斑出现,其曲线和红外图像与正常组件类似;如果电池的衰减不一致,将导致图7-53所示I-V曲线出现台阶。

对于出现台阶曲线的组件用红外成像检查,可发现有些组件出现热斑。这种热斑的温度与周围电池的温度相差较大,过热的区域可引起EVA加快老化变黄,使该区域透光率下降,从而使热斑进一步恶化,导致组件的早期失效。

3.案例分析 对某供应商提供的一批质量极差的硅片进行了全过程的跟踪试验,将转换效率为16%的电池片,经弱光光照15h后(光源为节能灯11W×40只),发现电池片转换效率大幅衰减,且离散性也很大,效率最高的为15.4%,最低的仅为13%。将光照后的电池片重新检测分档,按效率的分布情况做成14组件,组件经太阳光光照后的功率又进一步下降。

978-7-111-44730-6-Part02-377.jpg

7-53I-V曲线出现台阶

试验表明:

1)光照强度影响组件功率的衰减幅度。

2)尽管普通的节能灯没有使该电池片衰减到稳定的程度,但是通过光照后二次分选,剔出了效率衰减大的电池片,使每个组件内电池片性能基本一致。对这类电池,如果不经过光照和二次分选而直接做成组件,那些衰减较为严重的电池片,会分散在各个组件内,导致组件的整体功率下降更多,并将引起组件曲线异常和热斑。

3)这批电池转换效率衰减幅度在10%~24%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