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岩体采动裂隙特征研究

岩体采动裂隙特征研究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4采动覆岩破坏的裂隙分带垮落带是指由采煤引起的上覆岩层破裂并向采空区垮落的岩层范围。采动引起的覆岩破坏,在裂隙带的底部,由于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的作用,岩层破碎成块体,不同岩层的破碎岩体通过竖向裂隙相互接触,主要表现为带状或脉状渗透结构。因此本章在研究采动覆岩的裂隙场时,主要对裂隙带和垮落带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

岩体采动裂隙特征研究

采动覆岩,由于受到采动的影响,其破坏程度随着到顶板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如图4-4所示,最后形成垮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依据《煤矿防治水细则》[15],而导水裂隙带又被称为导水断裂带、断裂带等。在垮落带,垮落与直接顶板不规则形状之间的裂隙或空隙相互连接。裂隙带中下部的水平和垂直贯通裂隙也相互连通。因此,垮落带和裂隙带中下部的组合高度即为导水裂隙带的高度。在这里,相互连接的裂隙形成了一个与矿井工作面相连的通道系统,因此,导水裂隙带可以用来排放煤矿工作面瓦斯,将上部松散层或者岩层含水层水导入煤矿工作面。因此,了解这两类裂隙的范围对于评估含水层水通过竖井、断层和其他裂隙突入到煤矿工作面的风险非常重要。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三带”理论的研究[192-194],导水裂隙带由垮落带和裂隙带组成,裂隙带可分破碎岩块区、竖向贯通裂隙区和水平离层裂隙区域三个部分。

图4-4 采动覆岩破坏的裂隙分带

垮落带是指由采煤引起的上覆岩层破裂并向采空区垮落的岩层范围。垮落带位于裂隙带下部,此处的岩层因离层而被垂直裂隙和水平裂隙破碎成块体。各破碎岩层中的相邻块体在垂直裂隙中全部或部分接触。

不规则、破碎性等是垮落带岩体的特征,垮落带内的岩层受采动影响较大,破坏剧烈,其裂隙的特征比较复杂,岩层的倾角比较混乱,裂隙错综复杂,其破坏高度一般为煤层开采厚度的3~6倍,目前,根据《煤矿防治水细则》规定,我国采用比较多的是根据表4-2中的公式计算[15]

裂隙带可分破碎岩块区、竖向贯通裂隙区、水平离层裂隙区域三个部分。在裂隙带中部,也有因层间分离而产生的水平裂隙,而贯通垂直裂隙的数量少于下部。在裂隙带的上部,没有形成穿过岩层厚度的垂直裂隙,只有沿着弱—强岩层接触界面的水平裂隙。在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提出,覆岩中弱—强岩层接触界面的水平裂缝厚度可达到0.4m左右,裂隙带的厚度在煤层厚度的20~100倍之间的位置变化很大,裂隙带之上的区域是连续变形带,这里没有大的裂隙产生,此范围在煤层开采过程中,岩层移动变形的区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表4-2 垮落带高度计算公式[15](www.xing528.com)

注:∑M为累计采厚;公式应用范围:单层采厚1~3m,累计采厚不超过15m;计算公式中±号项为中误差。

由于不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卸荷、风化及岩溶等的影响,不同裂隙岩体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渗透结构类型。当裂隙带与松散含水层贯通时,可能导致矿井的突水溃砂。裂隙带的渗透结构可分为散体状渗透结构、层状渗透结构、带状或脉状渗透结构、网络状渗透结构、管道状渗透结构。采动引起的覆岩破坏,在裂隙带的底部,由于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的作用,岩层破碎成块体,不同岩层的破碎岩体通过竖向裂隙相互接触,主要表现为带状或脉状渗透结构。在裂隙带的中间部位,存在水平离层裂隙,但是竖向贯通裂隙的数量比下部的破碎岩块少。而在裂隙带的上部,岩层的厚度不足以形成竖向裂隙,只在软弱至强的岩层分界面处形成水平离层裂隙,裂隙带与垮落带共同构成了导水通道,主要表现为网络状渗透结构。而顶部强风化岩层主要表现为散体状渗透结构,渗透介质类型主要为孔隙介质,具有均质、连续和各向同性的渗透特征,是导水的主要通道。风化带下部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互层,松散层含水层水通过散体状渗透结构入渗补给软弱泥质夹层,沿夹层呈层状渗流,渗透介质由孔隙介质转变为裂隙介质。覆岩破坏范围内不同类型的渗透结构相互交叉重叠,形成透水性较强的地下水渗流通道,对工作面涌水量预测、防水煤岩柱的计算有重要影响,对研究顶板突水机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裂隙带与垮落带共同构成了导水裂隙带,通常采用表4-3中的公式计算其高度[15]

裂隙带以上一直到地表的部分称为弯曲下沉带,不但有岩层还有松散层,此层没有与导水裂隙带导通,且层内的裂隙基本未导通,有较好的隔水性,其裂隙也较少,渗透性基本上不受采动破坏的影响,在下沉的过程中,由于压实作用,存在的裂隙会被压实而闭合,岩层中的裂隙也基本闭合,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因此本章在研究采动覆岩的裂隙场时,主要对裂隙带和垮落带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

表4-3 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