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秦游说齐王加入赵国合纵联盟,战国策

苏秦游说齐王加入赵国合纵联盟,战国策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读苏秦游说齐王加入赵国倡导的合纵联盟,其说辞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二,相比于与秦接壤的韩、魏抗秦具有天然劣势不同,齐国抗秦具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优势,此外秦国攻齐要跨过韩、魏,还有惧怕韩、魏袭击的后顾之忧。苏秦的说辞感染力强,很容易激发抗敌胜利的信念。文中苏秦对齐国临淄城市生活的渲染,对于我们了解战国时期城市商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秦游说齐王加入赵国合纵联盟,战国策

导读

苏秦游说齐王加入赵国倡导的合纵联盟,其说辞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齐国地势险要,军力强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百姓富庶,综合国力强。其二,相比于与秦接壤的韩、魏抗秦具有天然劣势不同,齐国抗秦具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优势,此外秦国攻齐要跨过韩、魏,还有惧怕韩、魏袭击的后顾之忧。苏秦的说辞感染力强,很容易激发抗敌胜利的信念。文中苏秦对齐国临淄城市生活的渲染,对于我们了解战国时期城市商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1曰:“齐南有太山2,东有琅邪3,西有清河4,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5之良,五家之兵6,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7、蹋踘8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9成帷,举袂10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注释

1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威王之子。2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3琅邪:山名。在今山东胶南南境。4清河:指济水。5齐车:当作“三军”。6五家之兵:即“五都之兵”,指齐军主力。7六博:古代一种棋戏。8蹋踘(t3 jū):古代一种类似足球运动。9衽(rèn):衣襟。10袂(mèi):衣袖。

译文

苏秦为赵国建立合纵联盟,游说齐宣王说:“齐国南边有泰山,东边有琅邪山,西边有清河,北边有渤海,这是所谓的四边都险要的国家。齐国的土地方圆两千里,精兵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齐国的精兵良将,行动迅速得如锐利的短箭,战斗威力如电闪雷鸣,军队解散如骤风暴雨。即便有战争,也从没到背对泰山、横渡清河、越过渤海。临淄城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计算,每户有三个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人,不用征调远方的军队,光是临淄城的士兵就有二十一万了。临淄非常富有殷实,百姓没有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踢球的;临淄的道路上,车辆穿梭,行人摩肩接踵,连起衣襟就成帷帐,举起袖子就成幕布,挥一把汗水就像下雨,家家殷实富裕,志气高扬。凭借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哪国能够匹敌。如今却西面服侍秦国,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耻!(www.xing528.com)

“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1之道,径亢父2之险,车不得方轨3,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4,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之少留计。”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注释

1阳晋:卫地,在今山东郓城西。2亢父:齐邑,在今山东济宁南。3方轨:两车并行齐驱。4猲(hè):通“喝”。

译文

韩国魏国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一旦兵戎相见,不到十天,胜负存亡就见分晓了。即便韩国、魏国战胜了秦国,兵力也损失一半,边境无法守卫;如果战争失败了,紧接着就是国家灭亡,所以韩国、魏国不愿和秦国打仗,而轻易地向秦国俯首称臣。如今秦国攻打齐国却不是这样,背对韩、魏国土,越过卫国阳晋要道,穿过亢父的险路,战车不能并驾,战马不能并行,一百人防守险隘,一千人也不能通过。秦国即便想要深入腹地,也会像狼一样狐疑,害怕韩国、魏国在后面袭击它。所以虚张声势,恐吓威胁,动静很大却不敢前行,那么秦国不能危害齐国,是很明显的。不仔细考虑秦国不能把我怎么样,却想向西面服侍秦国,这是群臣们的计谋错了。现在齐国还没有称臣服侍秦国的名声,而有强国的实力,我坚决地希望大王稍微考虑一下。”齐王说:“我不聪明,现在您把赵王的教诲告诉我,我恭敬地把国家托付给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