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宫疑案:立储难题引发康熙帝破例预立储君

故宫疑案:立储难题引发康熙帝破例预立储君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舍里氏十二岁嫁给玄烨,两人恩爱,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时难产而死,年仅二十一岁。康熙帝对皇后赫舍里氏生的这位嫡长子格外关爱,第一次打破清朝原有的皇位继承制度,而预立储君。

故宫疑案:立储难题引发康熙帝破例预立储君

康熙帝在位时间长,儿子多,重视皇子教育,同时儿子间的争斗也格外激烈。

皇子命名。在这里交代一下康熙帝皇子们的名字。康熙帝有三十五个儿子,其中排序的有二十四位。前九个皇子起名,主要是采纳了孝庄太皇太后的意见,老大叫承瑞、老二叫承祜、老三叫承庆、老四叫赛音察浑、老五叫保清、老六叫长华、老七叫保成、老八叫长生、老九叫万黼。这种现象反映了清初满汉文化的交融。

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康熙帝按“胤”字排行,为皇子命名。如老五保清排序皇长子,改名胤禔(zhī);老七保成为皇太子,改名胤礽(réng);老八排序皇四子,改名胤禛(zhēn)。

■ 康熙帝朝服像

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保留“胤”字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而皇十四弟胤祯名字的两个字都改了,名为允禵(tí)。

这样,康熙帝的皇子们有的先后有两个名字,有的则有三个名字。

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中,排序的只有二十四位,除去夭折三人、出继一人,还有二十人;康熙帝临终前未满十六岁的有六人,可以考虑皇位继承的只有十四人。在这些皇子中怎样立储呢?下面分别叙述。立储原因。康熙帝为什么要在二十二岁时,就立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呢?主要原因有五:

第一,满洲历史传统。康熙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祖父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的继承人,死后由八旗贵族公推新君。努尔哈赤曾经先后试图立褚英、代善为皇太子,均遭失败。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储,身后的皇位继承,是由实力较强的七位亲王、郡王议立的。这两次皇位继承,都几乎兵戎相见,几使皇室濒于分裂。而康熙帝继位,则是由顺治帝指定的,在孝庄太后和八大臣的辅佐下,避免了一场宫廷危机。所以,按照满洲历史传统,并没有立太子的成功例子。(www.xing528.com)

第二,皇权旗权矛盾。皇权是指皇帝的权力,旗权是指八旗贵族的权力。二者有统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继承,旗权占主导地位。顺治朝由诸王议立新君的制度开始发生变化。顺治皇帝在临死前,不遵祖制,想以兄弟为继承人。但顺治帝的愿望没有实现,继而由他本人与孝庄太后等商量,决定由皇三子玄烨来继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辅政,皇权与旗权取得了折中。康熙帝立皇太子,想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第三,汉族皇位继承。康熙帝学习并接受汉族儒家经典,研究中国历朝统治经验,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他吸取历代皇位继承的经验,特别是明朝的嫡长制即由正妻长子继承皇位的历史传统。

第四,平定叛乱所需。当时发生“三藩之乱”,吴三桂伪托“朱三太子”蛊惑人心,虚作号召,煽动叛乱,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做人质的额驸吴应熊,这对吴三桂来说,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做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人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第五,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她出身显赫,爷爷索尼是辅政大臣、一等公,父亲噶布喇是康熙朝的领侍卫内大臣,叔叔索额图官至大学士。赫舍里氏十二岁嫁给玄烨,两人恩爱,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时难产而死,年仅二十一岁。康熙帝特别怀念这位早逝的皇后。

举个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后的第三天,梓宫迁于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几乎每天都去举哀。后来他亲自将梓宫送往昌平巩华城,从六月到十二月,他去巩华城三十四次;第二年又去了二十四次;第三年去了十五次。有学者统计,从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八十次。这四年里,每逢腊月二十九日,他都去巩华城陪伴亡灵。母因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帝对皇后赫舍里氏生的这位嫡长子格外关爱,第一次打破清朝原有的皇位继承制度,而预立储君。

二十二岁的康熙帝预立太子,说明他决定改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实行皇位嫡长继承制。

■ 康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