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代传说:前2197年至前1766年的历史概要

夏代传说:前2197年至前1766年的历史概要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形势不稳,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都安邑。他带家属到洛水北岸打猎接连一百天,夷族酋长后羿利用夏民怨恨,夺取安邑,拒绝太康回来,自己做了君长,号称有穷氏。少康纠合同姓,攻灭寒浞。太康失去的帝位,经过几十年,又被少康恢复,古史称为少康中兴。可以推想夏代已用奴隶在牧畜部门。照传说夏代已有铜器。但无实物作证,不能确信其有。据《竹书纪年》说从禹到桀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四百三十二年。

夏代传说:前2197年至前1766年的历史概要

礼记》礼运篇说,禹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禹以后是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

禹发明原始灌溉工程,又俘获蛮族当奴隶,他开始建筑城郭保护本人的财富和私属,这自然是儿子启应该继承的。禹虽然照例推举益做继位人,但启势力比益强大,所以禹死以后,启率私党攻益,连公举的位号也继承了。这就创始了传子制度。

一种制度的改革,一定因为经济方面发生新变化,可是旧的传统习惯,也还有不可忽视的反抗力量。启夺位后,招集众部落君长在钧台(河南禹县北门外)大宴会,表示自己正式继位。由于形势不稳,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汾浍流域),建都安邑(山西安邑县)。同姓部落有扈氏(陕西鄠县)起兵,反对启破坏旧制。启战败有扈,罚有扈族做牧奴。

后来启的儿子们争夺继承权,他放逐小儿子武观到黄河西岸。武观反叛,他派彭寿带兵去平乱。启喜欢酗酒打猎跳舞。死后,儿子太康继位,比启更荒唐。他带家属到洛水北岸打猎接连一百天,夷族酋长后羿利用夏民(被压迫阶级)怨恨,夺取安邑,拒绝太康回来,自己做了君长,号称有穷氏。羿也是荒唐人,专喜欢打猎,亲信人寒浞用阴谋杀羿煮熟,给羿子吃,羿子被逼自杀。寒浞继承了羿的妻妾和全部家业。这段简单传说,充分证明了与私有财产制度同时并生的、不可分离的是富人荒淫享乐,穷人劳苦受灾,强有力者互相争夺残杀。总而言之,私有制度的发生,是当时社会的大进步,但同时也就带来了人剥削人的灾难。

太康失位,逃到同姓部落斟鄩(河南巩县西南)。羿灭斟鄩,立仲康。仲康子相逃到商邱(河南商邱县),被夷族攻伐,又逃帝邱(河北濮阳县),依同姓昆吾(濮阳西)等部落。寒浞攻杀相。相妻逃归母家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做有仍氏牧官,被寒浞追逐,逃到舜后裔有虞氏(河南虞城县)做厨官。少康纠合同姓,攻灭寒浞。太康失去的帝位,经过几十年,又被少康恢复,古史称为少康中兴。

两种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新制度必然战胜旧制度。传子制度更进一步的巩固了。

少康居安邑。子杼居原(河南孟县),又迁老丘(河南陈留县附近),势力又向东发展。帝泄时夷族受夏爵命,大概启篡夺的帝位,此时被夷族承认。帝胤甲时夏又衰弱,退居西河(河南洛阳到陕西华阴通称西河)。帝皋居渑池附近,夏桀居洛阳。帝胤甲以后,商在东方强盛,夏不敢向东竞争,终于为商汤攻灭。(www.xing528.com)

战国以前书,从不称夏禹,只称禹,大禹,帝禹;称启为夏启,夏后启。这种区别,还保存两人时代不同的意义。开始居大夏的是启,子孙虽然迁居,夏的名称相仍不改。

有扈族战败,被罚作牧奴。少康逃难,做牧官厨官,都是贱职。可以推想夏代已用奴隶在牧畜部门。夏帝沿黄河岸东西迁徙,大概也有游牧的意义。

夏代后半期,有帝胤甲、帝孔甲、帝癸(桀)等名称,历法是随着农业而发展的,也许当时农业有些进步,因而有干支纪日法。

私有财产制度在夏代发展起来,所以传子制度确立了。他的反面就是原始社会制度崩溃下去。

照传说夏代已有铜器(禹铸九鼎,一说启铸)。但无实物作证,不能确信其有。也许后半期开始用铜,亦未可知。

从启至桀十六君,十三代。据《竹书纪年》说从禹到桀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四百三十二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