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激荡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激荡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交流对文化交流地域各民族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文化交流并不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充满着对抗、冲突和矛盾的过程。[24]汤用彤这里所讲的,大概就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冲突。[25]当外来文化传播于中国,与中国民族文化相接触之后,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引起中国本土文化的抗拒、排斥和抵制。引进外来文化的阻力主要来自传统的力量。在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始终在两种力量的制衡中发展。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激荡

文化交流对文化交流地域各民族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文化交流并不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充满着对抗、冲突和矛盾的过程。较大规模的、影响较大的传播,往往在接受方引起文化震荡,有时甚至是较为激烈的文化振荡。实际上,一种文化传播、“进入”另一种文化,是一种撞击的、矛盾发生和解决的过程。汤用彤说道:外来思想的输入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因为看见表面的相同而调和”;二是“因为看见不同而冲突”;三是“因再发现真实的相合而调和”。[24]汤用彤这里所讲的,大概就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冲突。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外来文化总有某种抗拒性。因此,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说:“抵制传播跟接受传播一样普遍。”[25]当外来文化传播于中国,与中国民族文化相接触之后,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引起中国本土文化的抗拒、排斥和抵制。即使是在外来文化以强大的力量传播,中国人普遍对外来文化的传播持热烈的欢迎态度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引进外来文化的阻力主要来自传统的力量。传统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开放性和保守性是一种民族文化内部的两种张力,保守力量在于巩固和维护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民族性,开放力量在于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始终在两种力量的制衡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夷夏之防”的观念,那么,在外来文化大规模引进的情况下,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造成冲击。对外来文化冲击可能造成的影响,保守主义者往往比那些积极主张引进外来文化的人更敏感。因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那些知识分子安身立命所在,所以他们反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很坚决的、很强烈的。并且他们站在“道德” 和“政治”的角度,以传统文化卫道士的面目出现,就使得他们的反对很有力量。这种反对力量有的时候甚至引起激烈的文化冲突。比如唐代的“会昌毁佛”,明代的“南京教案”,清代的“康熙历狱”,如此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是以国家的力量来对抗外来文化冲击的例子。

保守主义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力量。但是,作为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其对激进的引进外来文化的主张,也是一种制衡的力量。我们经常引证恩格斯的一个观点,说历史是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多种力量造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使哪一种力量都不会太过于偏离主方向,限制在历史实践所能容纳的范围内。如果没有文化保守主义的抵制、抗拒和制衡,那么,引进近代西方文化、引进大工业文明,就可能更快一些,但也可能超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能容纳的程度,因而引起更大的社会和文化的震荡。比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主张全盘西化,但在其后期又出现过儒学振兴运动,主张恢复和保存传统文化,对当时滚滚而来的西化浪潮起到了一定的阻遏作用,避免了社会文化的分裂。日本的例子是先全盘西化,然后再校正,中国则是在一开始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在阻遏、在制衡。(www.xing528.com)

文化保守主义的本质,是在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时,试图守护、保存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尤其是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他们态度是明朗的、真诚的、坚决的,就是要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卫道士,尽管外来文化的冲击有时候是强有力的、巨大的。因此,即使到了清末和20世纪前期,“西学”取代“中学”,“新学”取代“旧学”,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文化保守主义者们仍然在做保存传统文化的努力,比如创办存古学堂,比如用西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旧学,即所谓“整理国故”“保存国粹”等,是要延续传统文化的文脉,在西学滚滚的浪潮中存续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生命。

总之,我们以往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正面意义估计不足,评价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