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玉石之路与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玉石之路与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字“玉”是指“美石”。“玉,石之美”,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时,在选制细腻坚硬、色彩美丽的石器的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玉的广义的观念。周穆王西去昆仑山之前,要先循着黄河流向去探索古老的“玉石之路”,所以他从中原出发的第一站不是向西进入甘肃,而是向北去往河套地区。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新疆和田玉源源流入中原,成为中国玉料源的主要产地。

玉石之路与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西方重金而中国重玉,黄金和玉石甚至被认为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地中海文明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的一个分野。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玉”是指“美石”。“玉,石之美”,是人类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时,在选制细腻坚硬、色彩美丽的石器的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玉的广义的观念。它体现了中国传统赏玉超越自然属性,包蕴精神品格的价值取向。

中国玉石开采历史悠久,分布地域极广,蕴藏丰富多样,为玉雕艺术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从大传统的视野看,在距今8000年到4000年,玉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性运动可以简单归纳为“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起源于北方西辽河流域的玉器生产以兴隆洼文化为开端,以玉玦为最初的主导性玉器形式,8000年前出现在内蒙古东部地区,逐渐向西和南传播。在约7000年前达到浙江沿海一带,代表性器物是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玉玦。后又经过2000年的缓慢传播,玉器种类逐渐增多,在约5000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达到史前玉文化生产的巅峰期。大约从距今6000年前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较流行的玉石神话信仰及玉器生产,逐步进入中原地区,形成龙山文化时期的玉礼器组合的体系性制度,并从中部地区进一步传到西部和西北地区,抵达河西走廊一带,以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玉礼器体系为辉煌期。考古学家郭大顺说:“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单独划分出‘玉器时代’难以取得共识,但这一时期的确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25]

从4000年前开始,出产于新疆昆仑山一带的优质和田玉,向中原进行了大规模的输送。“我国玉材的选用,以新疆和田玉大规模进入中原为标志划为两个阶段,前为‘非真玉时代’,后为以和田玉为主体,兼有岫岩玉、南阳玉的‘真玉时代’。和田玉进入中原,始于仰韶文化时期,殷商出现高潮。”[26]

和田玉古称“昆山之玉”“塞山之玉”或“钟山之玉”,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千米的昆仑山脉北坡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相传羲皇授予大禹玉简书,晋王嘉《拾遗记·夏禹》记载:“又见一神,蛇身人面。禹因与语,神即示禹八卦之图……乃探玉简授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量度天地。禹即执持此简,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在昆仑之巅的瑶池把酒临风,接受西域诸国的朝拜,并说:“昆仑之丘,群玉之山,取玉三乘,载玉万只。”

文中的“钟山”即今阿尔泰山。这则记载说有关明昆仑山之玉的信息可上推至黄帝时代。《史记·李斯列传》有“陛下致昆仑之玉”的记载,可见秦统一中国之前,已有新疆玉输入秦地。《尸子》说:“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可见战国时就有商旅往返贩运玉石,行程艰难,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回来。(www.xing528.com)

西北地区玉器始见于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以齐家文化玉文化为其盛期,以璧、琮为代表,另有玉围圈及多璜联璧等具有特色的玉器,其玉石主要产地为昆仑山、金山格尔木祁连山和玉石山以及四川汉川龙溪等地。齐家文化因占据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新疆和田玉输入中原地区的中间环节。自齐家文化以后,遥远的新疆就成为中原华夏王朝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供应地。而经过儒家君子观“温润如玉”理念的熏陶,出现了和田玉独尊的现象。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白玉柄形器,就是用和田白玉制成,属于早商时代的遗物。河南安阳妇好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等,出土过大批和田玉器珍品。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有一部分也是和田玉,其中玉怪鸟饰、玉羊首饰等多件玉器是由和田白玉制成的。妇好墓中出土有较多的用和田玉琢成的玉器,证实和田玉输入殷墟最迟在殷王武丁时代。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者推算,武丁在位的绝对年代为前1250至前1192年。

从出土的商代玉器中,可以推断和田玉已经开发、生产并应用于商代玉文化各个领域。这说明至少在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前11世纪末,周武王攻入商都朝歌,纣王被迫自焚。《逸周书·世俘解》说:“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于千人求之,四千庶(玉)则销,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销。”

纣王在自焚时,烧掉了除天智玉之外的所有宝玉。《逸周书·世俘解》讲完商王自焚一事,接着叙述的就是周王继承宝玉一事:“凡天智玉,武王则宝与同。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这里“上亿”件的玉器数量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有各种不同的解释。黄怀信依照各类书的引文校注认为,这一句话在“俘商旧”后面脱落了“宝玉万四千佩”6字。“百万”当做“八万”。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凡属天智玉,武王就与宝玉同等看待。”武王一共缴获商朝的旧宝玉1.4万枚、佩玉18万枚。这也可见其数量之巨了。[27]

玉石是中原文明最渴望得到的战略物资,对于建构中原王权意识形态起到重要的作用。甲骨卜辞记载武丁时四处“征玉”和“取玉”,即以军事抢掠玉材。周穆王西去昆仑山之前,要先循着黄河流向去探索古老的“玉石之路”,所以他从中原出发的第一站不是向西进入甘肃,而是向北去往河套地区。有学者认为,周穆王沿着黄河而去西域的支配性要素,就是华夏先民关于“河出昆仑”和“玉出昆岗”的神话地理想象。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如三门峡虢国墓和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玉器数量庞大且制作精致,几乎清一色用和田玉。“从周王朝开始,昆山之玉就是王室竭力追求的西方宝货了。”[28]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新疆和田玉应用普遍,证明新疆和田玉已经取代了较次的玉品种。《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新疆和田玉源源流入中原,成为中国玉料源的主要产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用数千块优质和田玉连缀而成,历经2000余年光彩依然。

有种观点认为,由于和田玉的输出,早在6000多年前便形成一条从西域到中原的“玉石之路”。从全球范围看,比丝绸要早得多的跨地区的国际贸易对象是玉石,以及由玉石资源开发所派生的金属矿石。在欧亚大陆,始终存在一条经济大动脉,从东向西,携带和贩售的商品是丝绢等纺织品;从西向东时携带和贩售的商品是和田玉。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而中原人则自古就喜欢产自西域的和田美玉。通过活跃于西域和中原间的商旅与部族频繁交换,三四千年前,从昆仑山到中原的玉石之路开通,大致由于阗起,向东一支经且末、罗布淖尔,沿阿尔金山蜿蜒前行,另一支经昆岗、龟兹高昌、伊吾,横越星星峡。它们在玉门关会合,再继续向东延伸,穿雁门关长安洛阳。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90千米,相传两汉时西域和田等地所产的玉石必经此关方能进入中原内地,其命名“玉门关”应是因和田玉的缘故。“玉石之路”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意义应该远远胜于丝绸之路。“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通过商品和文化媒介物,跨越时空及地域的局限,联结着西域与中原、东方古国与西方世界,为中国内部自身、中国和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