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地质岩石变形特征变形习性

工程地质岩石变形特征变形习性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其他材料一样,岩石受力时会产生变形。下面将主要研究岩石单向受压情况下的变形特征。但这是典型化了的曲线,反映了岩石的一般变形习性。在工程实践中,最常用的岩石变形指标有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

工程地质岩石变形特征变形习性

和其他材料一样,岩石受力时会产生变形。如果按其应力—应变关系,可将其变形性状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固体力学中定义弹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撤去外力后能够立即恢复到原有的形状和尺寸的变形;塑性变形是指物体受力变形,除去外力后变形不再恢复的变形,又称永久性变形或残余变形。下面将主要研究岩石单向受压情况下的变形特征。

岩石的变形规律,可通过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参数说明,所以有必要先了解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首先着重研究简单的单向受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1.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

对一定形状(圆柱体、长方体等)的岩石试件,用材料试验机按一定时间间隔施加单向压力,测量加压过程中各级应力及相应的轴向应变(e)和横向应变(d)值。并由此可以计算出体积应变值(εV)和绘出以压力(σ)为纵坐标、各类应变为横坐标的应力-应变曲线。据大量实验表明,在单向压力作用下,典型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见图 6.1),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1)O—a 段,微裂隙及孔隙闭合阶段。σ-εl曲线呈上凹型,表明裂隙、孔隙压密开始较快,随后渐慢(斜率逐渐增大);体积随压力增加而减小,即 εv为正值,σ-εd曲线陡。

(2)a—b 段,可恢复弹性变形阶段。σ-εl曲线近呈直线,相应于 b 点的应力值称为比例极限(或弹性极限),变形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恢复的弹性变形。

图6.1 岩石单轴压缩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

σ—应力;ε1—轴向应变;εd—横向应变;εv—体积应变。

(3)b—c 段,部分弹性变形至微裂隙扩展阶段。这一阶段曲线由 b 点开始偏离直线,σ—εv曲线最为明显,其斜率随 σ的增大而变陡,直至变负;εv线性增长,至 c 点岩石压密至最密实状态,体积由压缩转为膨胀,相应于c点的应力值为屈服极限。

(4)c—d 段,非稳定裂隙扩展至岩石结构破坏阶段。σ-εl 曲线斜率迅速减小,岩石体积膨胀加速,变形随应力迅速增长,微裂隙迅速增加、扩展形成局部的拉裂或剪切面,最终导致岩石结构完全破坏。至d点,应力达到最大值,称峰值强度或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5)d 点以后的阶段。过 d 点后,虽然岩石内部结构完全破坏,但仍呈整体,仍有较小的承载能力,随变形不断增加,应力降到某一稳定值,即残余强度,其大小实际上等于破碎块体之间的摩擦阻力。

以上通过对岩石应力-应变关系阶段的划分,可得到4个特征应力值,即比例极限、屈服极限、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但这是典型化了的曲线,反映了岩石的一般变形习性。由于岩石成分、结构不同,其应力-应变关系也不尽相同,所以并非对所有岩石都可以明显划分出这5个变形阶段。

1965年,美国学者 R·P·米勒根据对28种岩石的实验研究。把在单向压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归纳为6种类型(见图6.2)。

类型Ⅰ为玄武岩、石英岩、辉绿岩白云岩及坚硬石灰岩等的特征变形曲线,表现为近于直线的特点,直到发生突发性破坏;类型Ⅱ是较软且裂隙少的岩石(如石灰岩、粉沙岩和凝灰岩等)常呈现的变形曲线,开始为直线,末端出现非弹性屈服段;类型Ⅲ为坚硬且裂隙发育的岩石(如沙岩、花岗岩等)在垂直微裂隙方向加荷时常具有的变形曲线,开始为凹曲线,然后转变为直线;类型Ⅳ和Ⅴ(塑-弹-塑性的)为S曲线,岩性较软且有微裂隙者,如片麻岩大理岩和片岩等常具有这种变形,曲线中段的斜率大小与岩性软硬程度有关;类型Ⅵ(弹-塑-蠕变性的)是岩盐和其他蒸发岩的特征变形曲线,开始为直线,很快变成非线性和连续缓慢的蠕变形。

图6.2 单轴压缩岩石直至破坏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

Ⅰ—弹性的;Ⅱ—弹-塑性的;Ⅲ—塑-弹性的;Ⅳ—塑-弹-塑性的;Ⅴ—塑-弹-塑性的;Ⅵ—弹-塑-蠕变性的。

2.岩石的变形参数指标

根据各种类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确定岩石的变形指标。在工程实践中,最常用的岩石变形指标有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弹性模量E是指单轴压缩条件下轴向压应力(σ)与轴向应变(ε)之比。当轴向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直线型时(见图 6.3),则数值上等于直线的斜率。应力-应变关系不呈直线时,岩石的变形特征可以用以下几种模量说明(见图6.4)。(www.xing528.com)

图6.3 应力与应变为直线关系时确定E的方法

图6.4 岩石的各种模量的确定

初始模量,是应力-应变曲线在原点切线的斜率,即

切线模量,是对应于曲线上某一点M的切线的斜率,即

割线模量,是曲线上某一点M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即

岩石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形指标是泊松比(μ),指岩石在单向受压时,横向应变与轴向 应变之比,即μ=。一般来说,由于这一指标是由弹性理论引入的,故只适用于岩石弹 性变形的阶段,当岩石受压内部出现破裂时,泊松效应失效。

3.循环荷载条件下的岩石变形特征

岩石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随加荷方法及卸荷应力的不同而异。当在同一荷载条件下对试件加荷、卸荷时,如果卸荷点(P)的应力低于岩石的弹性极限(σA),则卸荷曲线将基本上沿加荷曲线回到原点,表现为弹性恢复(见图 6.5)。但应注意,虽然大部分弹性变形在卸荷后可很快恢复,但小部分(约 10%~20%)必须经一段时间后才可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弹性后效。如卸荷点(P)的应力高于弹性极限时,则卸荷曲线从原来的加荷曲线偏离出来(见图6.6)。如果加荷、卸荷反复多次,可得到图6.7所示的应力-应变曲线。当应力在弹性极限以内时,每次加荷曲线与卸荷曲线均不重合,并围成一个环形面积,称为回滞环或塑性滞环。当每次卸荷后,再用较大荷载加压,则曲线沿着单调加荷曲线上升,其形状类似于连续加荷情况[图 6.7(a)],说明反复受荷过程并未改变岩石变形的基本习性。当应力在弹性极限以外的某一较高应力下反复加荷卸荷时,将导致变形进一步增加,直至破坏[见图6.7(b)]。破坏时的应力低于峰值强度,通常称为疲劳强度

图6.5 卸荷点在弹性极限 点以内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6.6 卸荷点在弹性极限点 以外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6.7 反复加荷、卸荷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