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成果

东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成果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12东江干流博罗—石龙河段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目前,博罗县城附近为本河段的主要采砂区,由于其上、下游河段采砂规模强度不同使得河床冲刷幅度差异明显。图3.132002~2005年河床高程变化3.2.3.3石龙—新塘取水站河段东江北干流石龙—新塘取水站段长约22km。

东江干流主要水道冲淤变化-珠江三角洲网河低水位变化成果

3.2.3.1 惠州—博罗河段

表3.8和表3.9分别给出了东江干流惠州—东江口不同年份的河道特征值与河床冲淤变化。

表3.8 东江北干流惠州—东江口不同年份河道特征值

表3.9 东江北干流惠州—东江口不同年限冲淤变化

续表

由表3.9分析可知,该河段在1988~1997年存在较大幅度的冲刷,河槽容积增大了1870.4万m3,河床平均下切了1.44m,但1997~2002年河道的冲刷幅度明显减小,河槽容积增加396.5万m3,年均仅79.3万m3,河床平均下切了0.33m,年均刷深0.066m。由图3.11可见,1988~1997年,在靠近上游惠州市的河段冲刷幅度明显增大,故冲刷幅度这种随时间和空间发生的变化,可能与惠州市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建设就近采砂有关,近年则由于采砂监管力度的增强,采砂量有所减小。

图3.11 东江干流惠州—博罗河段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

3.2.3.2 博罗—石龙河段

由表3.9分析可知,该段河道河床在1988~1997年出现明显的冲刷下切,河槽容积增加8574.6万m3,河床平均下切3.33m,年均0.37m;1997~2002年,河床的冲刷幅度有所加强,河槽容积增加8744.6万m3,年均1748.9万m3,河床平均下切3.15m,年均下切0.63m。1988~2002年总计河床平均被挖深了6.48m,河床断面宽深比只有原来的1/5,河槽明显出现向窄深方向发展的趋势(图3.11)。这也表明该河段在1988~1997年间就存在较大规模的河床采砂,而且近年的采砂规模也相当大。据调查,自1992年起,由于三角洲网河区河沙资源逐渐减少,采砂船沿东江干流逐渐向上游河段转移。1997年采砂区主要集中在企石附近,1999年位于合竹洲附近,2002年上移至谭公庙附近,至2003年底已位于新屋仔附近,2005年底,采砂区已经上溯至博罗城附近河段。由图3.12可见,1988~1997下游段的下切幅度要明显大于上游段,而1997~2002年则上游段的下切幅度要明显大于下段,这也反映采砂区的不断上移。2002年10月进行现场调查时发现,谭公庙河段有42条采砂船正在作业,年采砂量约为1260万m3

图3.12 东江干流博罗—石龙河段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

目前,博罗县城附近为本河段的主要采砂区,由于其上、下游河段采砂规模强度不同使得河床冲刷幅度差异明显。图3.13给出了博罗剑谭枢纽—谭公庙河段2002~2005年的河床高程变化图。由图可知,下段新角水闸—谭公庙由于大规模采砂,河床出现大幅下切,河床形态发生剧烈变化。2002~2005年河床平均下切5.7m,平均水深增加2.5倍,年均刷深1.9m;河床断面宽深比减小近2/3,向窄深方向发展;河床过水面积与河槽容积增加约5.6倍。上段剑谭枢纽—新角水闸,受采砂影响较小,其河床冲刷幅度较下段小。2002~2005年河床平均下切1.2m,平均水深增加1倍;河床断面宽深比减小44%,过水面积与河槽容积增加1.5倍。经计算,剑谭枢纽—谭公庙长约13km的河段2002~2005年河床槽容积增大约2238.3万m3,约746万m3/a。

(www.xing528.com)

图3.13 2002~2005年河床高程变化

3.2.3.3 石龙—新塘取水站河段

东江北干流石龙—新塘取水站段长约22km。据表3.9分析可知,1964~1972年,本河段处于冲淤基本平衡的状态,河槽容积有所增加,平均水深减小,但变化的幅度都很小;1972年以后,水道的冲刷趋势愈来愈强,1972~1988年河槽容积增大892.4万m3,河床平均下切0.71m,1988~1997年河槽容积增加约2277.4万m3,约253.0万m3/a,河床平均下切2.43m,约0.27m/a,1997~2002年河槽容积增加1726.0万m3,约345.2万m3/a,河床平均下切1.68m,约0.336m/a(图3.14)。1972~1988年间如此大的河床冲刷量说明该河段在1988年以前已经存在河床采砂。据调查,东江网河区大规模河床采砂约始于1986年,2002年调查时该河段发现10条采砂船,估算年采砂量约300万m3。由此分析可见,河床采砂是该河段下切的主要原因。

3.2.3.4 新塘取水站—东江口河段

图3.14 东江北干流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

由表3.9分析可知,该河段1964~1972年处于略有冲刷的状态;1972~1988年河槽容积迅速增大,共增加1764.1万m3,河床平均下切了1.42m,表明该段河道采砂活动起步早,规模较大;1988~1997年,河床冲刷的趋势有所缓和,河槽容积增加872.8万m3,年均97.0万m3,河床下切0.99m,年均下切0.11m。采砂总共使河床下切了2.51m。由于沙源不足,采砂船逐渐向上游迁移,同时河道采砂的监控不断加强,1997年后本河段的采砂规模急剧下降,河床表现出略有淤积的趋势。据图3.13和表3.9可知,除个别断面外,1997年的水深与河槽容积都略大于2002年。1997~2002年间河槽容积减小73.0万m3,年均减少14.6万m3,河床淤高0.08m,年均淤高0.016m。这可能是采砂活动基本停止后,近口门段开始由冲转淤,但淤积速率非常小。

3.2.3.5 东莞水道

表3.10和表3.11分别给出了东莞水道不同年代的河道特征值与河床冲淤变化。据表3.11,1952~1988年,东莞水道上游石龙—老虎围洲尾河段河槽容积增加843.8万m3,河床下切0.52m,而老虎围洲尾—坭洲口河段则表现出淤积的趋势,这可能与上段河道靠近东莞市而提前进入采砂时期有关,而靠近口门的河段此时还没有采砂活动或者采砂规模很小。1988~1997年,各段都表现为河道冲刷,河槽容积增大,河床下切刷深(图3.15),表明在此时期整个东莞水道都存在一定的采砂规模。因2003年资料不全,只有老虎围洲尾—坭洲口段8km的河段参与了冲淤计算。由表3.11可知,老虎围洲尾—沙田河段与沙田—坭洲口河段在1997~2003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冲淤趋势,上段河道轻微冲刷,而靠近口门河段略有淤积。据表3.11可知,1997~2003年,前者河槽容积增加236.8万m3,河床平均下切1.35m,而后者河槽容积却减少了174.1万m3,河床平均淤高0.35m。这种相反的冲淤状态可能与采砂活动的不均衡分布有关。2002年10月进行现场调查时,东莞水道中上段共有12条采砂船正在作业,年采砂量约为360万m3,如仍能保持这种采砂规模,该河段近年仍将会有进一步的冲刷,而沙田—口门河段没有采砂活动,河床以缓慢淤积为主。

表3.10 东莞水道不同年份河道特征值

表3.11 东莞水道不同年限冲淤变化

图3.15 东莞水道河床高程、宽深比、河槽容积沿程变化图

综上所述,由于资料所限,对东江三角洲主要水道在20世纪50~70年代的冲淤状态很难作清晰的判断。它基本上应该遵循珠江三角洲主要水道的冲淤演变规律,即20世纪50~60年代河段普遍处于轻微的自然淤积状态;进入60年代后,由于普遍的联围筑闸活动,使得河床有所冲刷。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河道又普遍的由轻微冲刷转为轻微淤积。由于东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时期比较早,故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江三角洲主要水道就普遍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工河床采砂活动,大规模的河床采砂使得河槽容积增大,河床迅速下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江三角洲网河区对河床采砂加强了管理和控制,使得网河区的采砂规模急剧减小,主要采砂区也由网河区上移至东江干流博罗县城附近河段。目前,该河段每年的采砂量接近2000万m3,是整个珠江三角洲采砂最集中的河段。同时,东江三角洲网河区部分河道,特别是靠近口门附近的河段,由于现在基本不存在采砂活动,故已由原来的冲刷状态转为轻微的淤积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