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族群在大理史话中的记录及疑团

昆明族群在大理史话中的记录及疑团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到,滇西有一个叫“昆明”的族群,分布在数千里的地域内,包括洱海地区的“叶榆境”。昆明族“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性格十分强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开疆拓土探索蜀身毒古道,他派遣的使者被昆明族所阻。至于昆明人的具体情况,由于司马迁无法亲临其境,《史记》的记录从而语焉不详,留下许多疑团。

昆明族群在大理史话中的记录及疑团

洱海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何时开始?这同样可以在前面的考古信息和传说故事中,找到一些线索。到了秦汉,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记载就很丰富了。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到,滇西有一个叫“昆明”的族群,分布在数千里的地域内,包括洱海地区的“叶榆境”。昆明族“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性格十分强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开疆拓土探索蜀身毒古道(俗称南方丝绸之路),他派遣的使者被昆明族所阻。当然,按“汉习楼船”典故说,昆明人所居的地方有片叫昆明的茫茫大海,于是汉武帝就在长安仿造了一个昆明湖大练水兵,想攻克这个敢于阻止他完成伟业的劲敌。

从《史记》的记载看,早在秦汉时期昆明人已经居住在洱海周围了。至于昆明人的具体情况,由于司马迁无法亲临其境,《史记》的记录从而语焉不详,留下许多疑团。至今,仍让学术界争论不休。

一、茫茫滇西大地长期就只生活着清一色的昆明人吗?历史学者说这不符历史事实,在这“地方可数千里”的广阔地域里,不全都活动着无拘无束、拖条辫子、甩动鞭儿驱赶牛羊游荡的人群。当时在横断山的环境里,不大可能生活着这样的人群,更何况至今也没人有办法对这个族群进行民族识别,虚实难定。因此,考古学者张曾祺认为:“在这‘地方可数千里’的广阔地域里,不都是昆明人,除人数较多的昆明外,还有斯榆、苞蒲、嶲人等。”但这些民族以及他们的演变,后人的考证又是众说纷纭。什么氐羌、叟、东爨西爨、白蛮乌蛮,只言片语,望文生义,论证软弱,容易让人坠入云里雾中,将信将疑、莫衷一是。(www.xing528.com)

二、“昆明”是什么意思?历来学术界说法也不一致。有的说,《华阳国志》称“夷人大种曰昆”,说昆是大的意思。又有的说:“在《新唐书·南诏传》中昆明蛮又叫昆弥蛮,以西洱河为境。说明昆明蛮就是指西洱河地区的居民。而‘昆明蛮’三字是古白语‘苟弥苴’的音译,意思是‘海边居民’。”所以,有历史学者说:“《史记》只提到滇池以西随畜迁徙的‘昆明人’没有记载洱海周围的平坝地区的农耕民族。由于他们的分布北至剑川,东到宾川,南到弥渡、祥云,似称为‘洱滨人’较为恰当。”是焉非焉,一家之说而已。

大波那铜棺

如果说“昆明”即“昆弥”成立,那么“洱滨人”就与新石器时代大理这块土地(即洱海周围)上的人群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据C14年代测定,1964年祥云出土的大波那木椁铜棺的年代为2500年前左右,相当于战国早期。张曾祺认为,铜棺中“除发现昆明人所特有的有肩铜斧外,还有铜锄等农具和‘干栏’式房屋模型,说明居住在坝区的昆明人,已向定居的农业民族过渡。不过即使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昆明人,畜牧业仍较发达,祥云大波那墓葬中出土的牛、马、羊等家畜和骑马放牧的铜俑,就是很好的证明”。而司马迁的《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3000年的历史。而大波那铜棺的年代正好在战国时期,因此铜棺主人及其子民亦属昆明族,并且证明了洱海区域青铜文化在战国时已处于鼎盛时期。当时,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在生产生活,以及战争、娱乐、礼仪、丧葬等方面。铜棺体量之大、工艺之精美,显示了当时洱海地区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就是当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推断,然而年代久远,想弄清铜族墓主属问题谈何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