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沪高铁纷争:大国重器铸造出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史

京沪高铁纷争:大国重器铸造出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史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沪高铁的发展史是中国高铁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京沪铁路客货运量猛增,运输能力趋于饱和,京沪间急需打开新通道。1992 年,京沪铁路双向客运密度已达 3 171万人次,是全国平均数的5.4倍;京沪铁路南下货运密度高达 7 584 万吨,是全路平均水平的3.7倍,其中符离集至蚌埠东区段货运密度超过1亿吨;既有京沪铁路已经无法满足京沪地区持续增长的运输需求,运能缺口高达50%。

京沪高铁纷争:大国重器铸造出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史

京沪高铁的发展史是中国高铁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当中国人开始计划修建高铁时,第一个念头就是京沪线。20 世纪 80 年代,东部沿海经济腾飞,京沪铁路覆盖的区域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6.5%,但是沿线覆盖的人口多达 3.7 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26.7%,其中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达 10 个之多。京沪沿线区域生产总值占到全国 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 43.3%。与此同时,京沪铁路客货运量猛增,运输能力趋于饱和,京沪间急需打开新通道。京沪铁路虽然线路长度仅占全国铁路的2.8%,却负载了 14.3% 的旅客周转量和 8.8% 的货物周转量,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4倍。旅客滞留、货物堵塞、乘车难、运货难等问题凸显,各区段能力利用率均趋近100%。1992 年,京沪铁路双向客运密度已达 3 171万人次,是全国平均数的5.4倍;京沪铁路南下货运密度高达 7 584 万吨,是全路平均水平的3.7倍,其中符离集至蚌埠东区段货运密度超过1亿吨;既有京沪铁路已经无法满足京沪地区持续增长的运输需求,运能缺口高达50%。当时预测,到2000年京沪铁路双向客运量将达到每年 6 500 万人次,货运量达到每年 9 000 万吨。1993 年,“四委一部”组织 100 多位专家开展了京沪高速铁路的前期研究,中国高铁事业逐渐拉开帷幕,中国步入高铁发展初级阶段。

修建京沪高铁的构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围绕“要不要修”“用什么技术修”,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持续争议了十余年。京沪高铁14年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990—1998 年(第一阶段):主要是“建设派”与“缓建派”围绕建与不建、急建与缓建、何时建等问题进行争论。争论的结果是“缓建派”获胜。(www.xing528.com)

(2)1998—2003 年(第二阶段):主要是“轮轨派”与“磁浮派”的“大战”。该阶段“磁浮派”基本占据上风,但中国当时的经济实力适合建设磁悬浮吗?

“轮轨派”尽管拥有雄厚的实践经验以及大量运营数据支撑,但始终无法突破“缓建派”与“磁浮派”的主张和建议。“轮轨派”此前所做的工作只停留在战术层面,未将高铁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导致京沪高铁建设被推迟到21世纪。应该说明和肯定的是,在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进程中,不管是“建设派”与“缓建派”之争,还是“轮轨派”与“磁浮派”之争,都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这些专家充满执着精神和坚定意志,都是出于国家大局和民族大义的考虑,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无私的、正直的,都应该受到尊重。十余年的争论,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象征,有助于科学民主决策,避免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