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国重器:高铁技术纵横

大国重器:高铁技术纵横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铁路历来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也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增强中国综合实力和国家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关注高铁的时间很早。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能源资源仅为1/2。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实践证明,发展高铁适合中国国情,其技术、经济优势在中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大国重器:高铁技术纵横

铁路历来是中国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也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增强中国综合实力和国家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关注高铁的时间很早。1956年,新中国全面启动重工业化进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铁道工业体系。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建成通车时,中国铁路界就感受到了高铁的巨大魅力。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铁路部门也组织做了大量资料收集以及研究、酝酿等早期工作。但是,当时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具备建设高铁的条件。事实上,连当时已有的铁路,都还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益。1998 年,全国铁路平均速度只有57 km/h,而日本首列高速列车速度就达到 210 km/h,之后 10 年,西方国家运营的高铁速度也一直在 250 km/h 上下。2008 年之前,中国甚至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运营的高速铁路

1978 年 10 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对日本进行访问时,乘坐新干线列车从东京前往京都,车厢内显示屏上显示列车时速为 210 km,他在回答同行记者的提问时说:“快,像风一样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两个月后,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改革开放也孕育了中国的高速铁路,中国高铁应运而生。

从1978年开始,中国高铁经历了十年的准备期,主要通过改革开放,多渠道了解国外情况,分析总结各国经验教训,从理论上提升,形成高速列车大系统动力学,为系统仿真、系统优化、系统控制提供计算方法及软件。同时,通过调查世界各国高速铁路技术的试验情况,为建设高速试验设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978 年 12 月,在长度 131 km 的石家庄保定试验段上,牵引机车由当年从联邦德国进口的 NY 型内燃机车担任,5辆客车是国产的,在艰苦的环境下,这次冲高试验获得巨大成功,最高时速达到 165 km,标志着中国铁路的一项崭新纪录诞生。1988 年,国家正式批准建设时速 450 km的滚动振动试验台。(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过了一段百废待兴的历程,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始终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部门认真分析了世界铁路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建设高速铁路的设想,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就已提议兴建高速铁路。纵览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发展高速铁路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城市和地区人口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有充足的客流,人们对运输服务的安全性、时效性、舒适性等有较高的期盼,并能承受相对较高的运输价格;二是科技基础良好,人力资源储备丰富,能够保证高速铁路在技术层面的相关要求。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能源资源仅为1/2。另外,生态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而且交通安全形势严峻,高速铁路的优势,可以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缓解客运能力严重不足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铁路又开始了十年探索,在铁道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工厂纷纷研制高速列车,型号就有二十多种。这十年,中国铁路初试锋芒,获取了经验、培育了人才,为高铁技术攻关打好了基础。1998 年,铁路系统内部开展了采用轮轨技术还是磁悬浮技术的辩论,最终把轮轨高铁纳入国家规划,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联合设计制造,创造中国品牌,达到了最佳效果。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实践证明,发展高铁适合中国国情,其技术、经济优势在中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