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政府大厦与街区变迁:从工部局大楼到人民政府大厦

上海政府大厦与街区变迁:从工部局大楼到人民政府大厦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5月,上海解放,原工部局大楼成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楼,这一带街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图0—22为1950年《最新上海市街图》的局部图,标注“市政府”,周边的空间、景观显示得也更为直观。大会选举陈毅为上海市市长。1979年12月,“革委会”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不变。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汉口路、江西中路一带的街区面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上海政府大厦与街区变迁:从工部局大楼到人民政府大厦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原工部局大楼成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办公楼,这一带街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图0—22为1950年《最新上海市街图》的局部图,标注“市政府”,周边的空间、景观显示得也更为直观。

图0—23,为1953年《上海分区街道图》。

从图0—24《上海分区街道图》的局部图中看到,此时的体育场已改名“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当时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江西路、汉口路口原工部局大楼旧址办公。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力量,整治城市环境,迅速修复损坏严重的市政工程设施,1951年至1953年间,将租界时期的跑马厅改建成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

图0—21,1950年《最新上海市街图》

图0—22,1950年《最新上海市街图》(市政府周边局部图)

图0—23,1953年《上海分区街道图》

图0—24,1953年《上海分区街道图》(局部图)

1955年2月5日至12日,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规定,在此次会议上,决定将上海市人民政府改为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简称“市人委”)。大会选举陈毅为上海市市长。1955年,位于外滩汇丰银行撤出上海,另租圆明园路兰心大楼的写字间作为办事处。汇丰银行大楼收归国有。自1955年11月起,上海市人委及有关单位开始陆续搬入外滩中山东一路10—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37]

1956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分别正式发出通告,市军管会、市人委机关从江西中路215号迁至外滩中山东一路10—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内办公。[38]图0—25为1960年《上海市市区交通图》(局部图),图中以红色“”标注了“市人会”。

图0—25,上海市人委驻地,1960年《上海市市区交通图》(局部图)

图0—26,选自1975年《上海市市区交通图》,图中以红色“”标注“革委会”。在该图中显示,此时的“革委会”(全称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于1967年)在原汇丰银行大楼办公。1979年12月,“革委会”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点不变。

图0—26,1975年《上海市市区交通图》

上海市政府自1955年从汉口路迁至外滩后,原市政府大楼仍保留着一些机构。汉口路的大楼,一般被称为“老市府大厦”或“老市府大楼”。这一带街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一些机构与单位的名称也屡有变动。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汉口路、江西中路一带的街区面貌、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图0—27为工部局老大楼所在街区现状图,选自《上海地图·大城区详图》(该图由上海市测绘编制,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年版)

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原汇丰银行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获得该大楼的使用权。上海市政府迁至人民广场,办公地址位于人民大道200号的人民大厦,这里成为上海市的行政中心。[39]此处距工部局大楼旧址不远。

图0—27,《上海地图·大城区详图》(局部)

通过各个时期的地图,可以从中获取不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形象而直观,凸显了工部局大楼旧址一带街区的空间扩展与景观变迁,展现了它的前世今生。

图0—28,工部局老大楼现状,雪后的场景,摄于2018年1月26日

图0—29,工部局老大楼,摄于2018年4月26日

【注释】

[1]工部局华文处译述:《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第一卷),1931年版,第二编第25页。

[2]The Building of“Greater Shanghai”(《建设“大上海”》),The China Weekly Review,Vol.39 No.1,1926.12.04.

[3]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据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年印本整理出版,第150—151页。

[4]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6页。

[5]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www.xing528.com)

[6]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7—614页。

[9]徐公肃、邱瑾璋:《上海公共租界制度》,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八号,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10]阮笃成:《租界制度与上海公共租界》,《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11]夏晋麟:《上海租界问题》,《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12]王揖唐:《上海租界问题》,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1919年版。

[13]工部局华文处译述:《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第一卷),1931年版,第296—331页。

[14]袁燮铭:《工部局与上海早期路政》,《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4期。

[15]樊果:《陌生的守夜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经济职能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6][英]毕可思(Robert Bickers)撰,黄婷译:《上海工部局乐队与公共乐队的历史与政治(1881—1946)》,收入熊月之、马学强、晏可佳选编:《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版2003年版,第40—63页。

[17]王艳莉等:《上海工部局乐队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

[18]邱燕:《五卅运动与上海工部局研究》,清华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9]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20]王绍周编著:《上海近代城市建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21]郑时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伍江编著:《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6、40页。

[24]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9页。

[25]马长林:《一幢见证历史的建筑—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略影》,《世纪》2002年第2期。

[26]吴晨:《原上海工部局大楼研究》,同济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7]详见[清]同治《上海县志》卷一,“建置·乡保”。

[28]张春华著:《沪城岁事衢歌》。

[29]岑德彰:《上海租界略史》,第2页。

[30]参见《上海道契》第一卷相关契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目前已出版的《上海道契》第一卷,收录英册道契第1—300号(中间略有缺省,如缺第8、10、30、105等号),此注。

[31]见英册道契第791号,原藏于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档案馆。

[32]参见胡夏米著,张忠民译:《“阿美士德号”1832年上海之行纪事》,载《上海研究论丛》(第2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3]葛其龙:《前后洋泾竹枝词》,参见顾柄权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34]时值开埠之初,一些人名或洋行在道契登记中很有意思:如义记行,旁注即“荷利地,威士公司”;融和行,即“位第”;仁记行,即“吉,利永墩公司”;英商梭,即“托玛士,李百里公司”;太平行,即“季勒曼,波文公司”;花旗国商人德记行,即“吴鲁国,北士公司”,等等。另有一些,前后译名并不统一,但译音相近。此外,将道契中的租地人(洋行名)与1855—1857年的外滩地图所列洋行名单相互参照,则基本符合。

[35]详见鲍士英测绘、顾怀冰等编辑:《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册)“第二图”,福利营业股份公司1947年再版。

[36]葛石卿等编纂绘制:《袖珍上海里弄分区精图》“第四图”,国光舆地社1946年版,作者书社发行。

[37]《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试行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大厦出入传达会客和住宿制度问题的通知》,上海市档案馆档案,档案号:B1—2—1661—25。

[38]《解放日报》1956年5月1日刊登上海市军管会、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迁址通告。

[39]1993年底,上海市政府开始对人民广场进行综合改造。上海市政府大厦于1995年7月1日竣工交付使用。市政府机构从外滩(中山东一路)原汇丰银行大楼搬出。1997年12月,上海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公布人民大道200号命名“人民大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