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时期政治和军事巨变:从争霸到兼并

战国时期政治和军事巨变:从争霸到兼并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把目光放到这一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的巨变,会发现从春秋到战国中国的列国陡然少了很多,而每一个国家的面积也变得大了很多,这是从争霸战到兼并战不断地进行的结果。战国时期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的数量不断地扩张,军事行动的范围在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军车的车阵作战,当然,战争的惨烈程度也大大地增加了。

战国时期政治和军事巨变:从争霸到兼并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的巨变,会发现从春秋战国中国的列国陡然少了很多,而每一个国家的面积也变得大了很多,这是从争霸战到兼并战不断地进行的结果。

其实春秋时期消灭的国比战国时期消灭的国要多得多,但是春秋时期战争的鲜明特点却不是兼并性,而是争霸性质,所谓的争霸就是做一个武林盟主,而兼并则是做一条大鲨鱼。兼并是吞掉并且变成我自己,争霸则是率领而着重于我之威望,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战国时期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并,军队的数量不断地扩张,军事行动的范围在扩大,由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军车的车阵作战,当然,战争的惨烈程度也大大地增加了。春秋时期战争文质彬彬的礼乐色彩荡然无存,用孟子的话说,那个时候的战争就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国时期战争的血腥程度在大幅地提高,它是一种消灭战、歼灭战,而绝对不只是一个击败性的征服性的战争。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春秋是霸而战国是雄?古人的语境里面有“以力假王者霸”,所以春秋的霸主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是作为诸侯的盟主。而古语中又有“以力兼人者雄”,雄就是我自己是强的,我追求的不是成为你们的霸主,而是要消灭你们。而战国诸强的往来纷争都要结束周王室的统治,重新一统天下,最后是秦完成了。

春秋五霸时期最主要人物就是齐桓公晋文公。齐和晋都是周王室的重要封国,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晋是周的同姓亲族,他们代表着周王室分封秩序的一种余音。而战国始自三家分晋,这也是《资治通鉴》记述的开端。晋从原来的姬姓变成了赵、魏、韩三家。还有一个开端叫田氏代齐,或者叫田代齐姜,齐从姜姓变成了田姓,这两个大国的旧秩序被改变就意味着原来周王室分封秩序的余音进一步瓦解,曾经的两大霸主现在都已经改头换面,一个不复存在,一个换了人间。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霸”和“雄”之间的第一个重要的区别,他们的身份是不一样的。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分封秩序被进一步破坏,这也是《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记述的重要原因。

第二点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春秋是争霸战而战国是兼并战?春秋战国之间礼坏乐崩的程度是不同的,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到了一个顶点,所以一个国家根本不需要为别的国家的祭祀和宗族传统的制度进行考虑,他只需要灭掉那个国就可以了,而且不可“服而不灭”。吴越之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前车之鉴,吴国打败越国,但是没有灭掉越国,最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反过来灭掉了吴国。服人国而不灭,反而可能要被灭,因此各国都选择了去灭掉那些能灭掉的国家。

下面我们需要思考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战国时期的亲缘关系明显变远了。春秋的时候,西周的分封才过了二百多年,亲缘关系还不够远。到战国的时候,分封已经过去了三五百年,诸侯与王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淡,而且经过了春秋时期数百年,王室地位的不断衰微,诸侯国的力量不断强大,诸侯国已完全能够扮演主人这一角色了,周王室名存实亡,所以就有了赵魏韩三家分晋。周威烈王那个时候还要给他们以诸侯的头衔,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也认为这是一大政治败笔,也是礼坏乐崩进一步加深的一个标志。(www.xing528.com)

第四个因素是历史走向统一的步伐。春秋的争霸战实际上是大鱼吃小鱼,吃到后来还剩下战国七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国家,但这些小国在我们的历史记录里面的存在感是很弱的,所以我们一般只是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走向统一的步伐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落到尽量少的国家、尽量少的参与者的身上,这也是历史的趋势。

第五个因素就是生产力对战争的支持能力增强。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能力也是大幅度提高,使得大规模的战争有了可能。大规模的战争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打仗的人要多,第二个就是战争的军粮充足,要有这么多的粮食去满足士兵的需求。所以战争规模扩大的前提就一定是农业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大,它是一个生产力的影响。

从第六个角度思考的话,就是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之前都是小国治理,当国家不断地扩大侵占区域,把原来比较陌生的地域或者是敌国的、邻国的土地兼并过来以后,如何去治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过去的治理方式完不成这样的任务,所以那些小国索性就不扩大自己的疆域。现在国家的治理方式在不断地进步,这种进步既来自于经验,也来自于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思考与治理方式,这也是战国时期能够实行兼并战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简而言之,春秋时期为什么不去兼并?因为在历史趋势上看,它不必兼并,在国家能力上看,它不能兼并。而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已经是一个必要的历史任务了,国家能力上也可以完成这样的兼并。历史就像是一个有机体一样在成长,在推进,在提供自己向新阶段发展前提的营养要素。

按照王凤美等专家学者的说法我们来看一看春秋争霸战争的意义。“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扩大了地盘,比如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就使春秋初年为数众多的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起了奠基的作用。”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打的是小组赛,而到了战国时期打的是淘汰赛,战国七雄全都是经过淘汰赛的拼杀而出现的大鱼了,从局部统一走向整体的统一。

《史记·平准书》里面也记录了战国时期兼并的特点:“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可见社会两极分化在不断加剧。“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这是一个变动的时代,带给我们无限的可能和残酷的现实。秦惠文王七年,与魏战,斩首八万;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败韩岸门,斩首万;秦武王四年,拔韩宜阳,斩首六万;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秦昭襄王三十三年,破魏,斩首十五万;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斩首五万;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四十余万(著名的长平之战);秦昭襄王五十年,攻三晋,斩首六千,晋军走死河中两万;秦王政二年,攻卷,斩首三万;秦王政十三年,攻赵,斩首十万等等。从以上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时期战争之惨烈程度是春秋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一个胜利者书写的时代,而失败者在这里面只有消失这一个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