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大国与文学大国:从情结到移情

政治大国与文学大国:从情结到移情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其都不是簡單的殉職而死,而是政治情感破裂所致的殉情而死。情感受到阻礙,即“情結”,然後出现轉移,即“移情”。上述諸人所遇到的困阻,多來自政治方面。所説的“發憤而作”,即由政治情結所引出的移情别戀。移情的一大方向为詩文。中國是一個政治大國,同時又是一個文學大國。情感的轉移是造成中國古代文學特别發達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大国与文学大国:从情结到移情

生理症候與心理反应两個方面的論述,均反向説明了臣下“失戀”於君主的狀態。“不得於君則熱中”的“君”解为君主,先秦時凡上級官員均稱为君。尤其稱直属的上級为君,如士以大夫为君、大夫以諸侯为君、諸侯以天子为君之類,隔一級的上級則自稱“陪臣”。古代君臣之間不僅具有政令上的上下級關係,而且存在著内心情感的寄托,這是可以確定的。并且,這種君臣之間的内心情感,與人生前三個階段中所發生的情感并無不同,甚至可以説是更加重要,是情感的最高級階段。幼小時的戀父、戀母“情結”,如果能够持續到晚年,不僅不是病態,而且是異常優秀者。

在西方傳統中,男女情愛是人生的最高階段,甚至可以説是人生的最終目的;幼小時的戀父、戀母“情結”,只是成年時期男女情愛的潜伏狀態;諸如自戀、物戀、同性戀等现象,又只是男女情愛的異常狀態,属於心理疾病範疇。在中國傳統中,臣下對於君主的服從,也要求到情感的層面,君主對臣下的控制也是絶對的。無論是在公門還是在私室中,無論是言論行事還是内心情感,臣下也都絶對地歸属於君主。如果和正常狀態的夫妻關係相比較,妻子對丈夫的依属是愛,臣下對君主的依属是忠,二者就情感的依属這一點而言是完全相同的。

古代經典乃至民諺習語中,常常有將個人情感與政治情感相提并論的例證。如李克曾引“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司馬遷曾引“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20],都有把國和家、臣和妻同等看待的觀念,“國家”“臣妾”并稱,國與家不分,臣與妾不分。中國古代的忠君觀念中,“忠”的含義是發自内心的誠敬,專指内心情感而言。“忠君愛民”一語,忠與愛同義而用法有别。忠指下對上,愛指上對下。就國君而言,愛民自然也包括愛臣在内,可知君臣之間的忠愛完全與男女之間的正常情感相對應。臣下對君主表明心意稱为“陳情”,臣下對君主的冷落不滿稱为“怨望”,臣下對其他同僚的排斥稱为“妒賢嫉能”。另一方面,妻子也可稱丈夫为“君”,女子有美色也可稱为有“才”。

政治上的情感依属和男女之間的正常情感一樣,也有破裂的時候。屈原为楚懷王的左徒,上官靳尚與之同列、争寵。屈原被讒、流放,雖流放却係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至於江濱,屈原被髮行吟澤畔,顔色憔悴,形容枯槁。其過程和表现,與一女子被讒休弃而戀懷不捨毫無二致。屈原最後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其後又有賈誼被讒被黜,哭泣岁餘而死;司馬談不得參與封禪典禮,滯留洛陽,發憤而卒。究其原因,其都不是簡單的殉職而死,而是政治情感破裂所致的殉情而死。所謂的“顔色憔悴,形容枯槁”,正是發自内心的失戀之態。

情感雙方在數量上不對等,臣下很多而君主只有一位。每一個臣下都必須對君主忠誠,而君主却不能一一回應,必然造成得意少失意多。情感受到阻礙,即“情結”,然後出现轉移,即“移情”。司馬遷説:“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脚,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吕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上述諸人所遇到的困阻,多來自政治方面。所説的“意有鬱結”,即由政治情感所生之情結。所説的“發憤而作”,即由政治情結所引出的移情别戀。移情的一大方向为詩文。中國是一個政治大國,同時又是一個文學大國。情感的轉移是造成中國古代文學特别發達的重要原因之一。

(編輯:黄 星)

[1]程顥:《程氏遺書》卷一一《明道先生語》。

[2]孟子是在與弟子萬章論述大舜五十而慕父母時説這段話的。五十而慕父母或終身慕父母都是情感階段中的特例,孟子稱之为“大孝”。

[3]從楊伯峻譯文。參見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第207頁。

[4]趙岐:《孟子注》,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孫奭:《孟子注疏》,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朱熹:《孟子章句集注》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國語·晋語》云:“突聞之:‘國君好艾,大夫殆;好内,適子殆。’”宋羅願《爾雅翼》引之曰:“艾者,外也。”

[8]瞿灝:《孟子考異》,載清焦循《孟子正义》、宋翔凤《孟子趙注補正》引,影印《清经解》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www.xing528.com)

[9]焦循:《孟子正義》,影印《清经解》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10]宋翔鳳:《孟子趙注補正》。

[11]焦循:《孟子正義》。

[12]其事又見《國語·晋語》。

[13]上引所言“五精所并”“并心於内”,“并”解为兼并、侵奪。《莊子·齊物論》謂人“與物相刃相靡”,亦襲其意。

[14]郭象:《莊子注》,《南华真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郭庆藩《庄子集釋》本,北京:中华书局,1961。

[16]其事又見《淮南子·人間訓》,也説到“内熱”:“張毅好恭,過宫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衆必下,厮徒馬圉,皆與伉禮,然不終其壽,内熱而死。”

[17]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南华真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

[18]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总敘》,影印杭州翻刻清武英殿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程顥、程頤:《程氏遺書》卷二上《二先生語》,《二程集》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此語又見《戰國策》《説苑》,阮瑀在《琴歌》中作“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又《晏子春秋》越石父曰:“臣聞之,士者屈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禰衡的《吊張衡文》云:“士貴知己,君其弗憂。”曹操的《祀故太尉橋玄文》云:“士死知己,懷此無忘。”陸機的《辯亡論》云:“竭忠知己之君,纏綿三益之友。”庾信的《咏懷詩》云:“疇昔國士遇,生平知己恩。”梁邵陵王的《贈言賦》云:“昔人有感於知己,深情投分,如斯已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