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天文学与影响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太初历》

秦汉天文学与影响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太初历》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先秦时期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两汉时期的天文学在历法编制、天文仪器制造和天象观测、宇宙理论模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体系,影响到后世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张衡东汉安帝时,太史令张衡掌天文,撰《灵宪》一书,比较正确地阐述了许多天文现象。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太初历》的编制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秦汉天文学与影响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太初历》

在先秦时期古代天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两汉时期的天文学在历法编制、天文仪器制造和天象观测、宇宙理论模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体系,影响到后世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两汉时期,关于天体结构,有三种说法,一是宣夜说,已失传;二是盖天说,《周髀算经》即持此说,认为“天象盖笠,地法覆槃。”这种说法违失太多,史官多不采用;三是浑天说,认为天地之象如卵之裹黄,“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这种说法对于天体结构的设想比较近于实际,多为史官采用。

秦汉时期天文测量仪器的进步也是十分突出的。在制定太初历时,落下阂改进了浑仪。汉宣帝时,耿寿昌以铜铸成了用以演示天象的仪器——浑象。这在我国天文仪器史上是一个创举。

张衡

东汉安帝时,太史令张衡掌天文,撰《灵宪》一书,比较正确地阐述了许多天文现象。如说:“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他在西汉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以漏水转动,星宿出没,与灵台观象所见的情况相符合。

地动仪(www.xing528.com)

张衡还作候风仪和地动仪。候风仪制法失传。地动仪用铜制成,里面竖着一根柱子,柱子周围有八根杠杆接连外面。外面有八条龙,分别朝向八个方位,龙嘴里各衔一枚小铜球,下面对应地蹲着八只张嘴的蛤蟆。那个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倒向那个方向的杠杆,那个方向的龙就吐出铜球,落在蛤蟆的嘴里。这个地动仪装置在都城洛阳的灵台。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边的一个铜球掉下来,提示西方发生了地震。都城的人浑然不觉,学者们也怀疑地动仪是否正确。没过几天,陇西地方来人报告那里发生地震,证实了地动仪的准确性。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它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

张衡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制造,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一大成就,还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对东汉喧嚣一时的谶纬迷信思想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崔瑗在张衡的碑文中称赞他“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两汉时期,对于天象的观测和记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各种天象记录趋于完备。如出现了准确的太阳黑子记录。新星和超新星的明确记载也首见于汉代。第二,天象记录日趋详尽、精细。如对日食的观测,不但有发生日期的记载,而且开始注意到了食分、方位、亏起方向及初和复圆时刻等等。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颁行《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武帝时,《颛顼历》已行用百余年,出现了“朔晦月见,弦望满亏”的情况。武帝以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和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等20余人修改历法,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编成新历,这就是有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比四分历科学,行用189年才出现重大差误。《太初历》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少年来史官的记录,制定了135个月的日食周期(称为“朔望之会”,约在11年中有23次日食)。自有了这个周期,历家可以校正朔望,预知日食。太初历还把二十四节气第一次收入历法,这对于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太初历》的编制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

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到西汉末期《三统历》,再到《后汉四分历》、刘洪《乾象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系,其特点为:阴阳合成的形成(既考虑月象,又考虑太阳节气),其中包括气(廿四节气)、朔(合朔时刻)、闰(用放置闰月来调整月和年的周期)、五星(周期、位置)、交食(日、月、食计算)等各方面内容,构成了历法的基本框架,为后世历法所遵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