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宝马525i安全气囊故障常亮解决方案

宝马525i安全气囊故障常亮解决方案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障现象:一辆宝马525i轿车,底盘型号为E60/E61,发动机型号为M54。该车因碰撞事故造成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相关部件损坏,仪表板的安全气囊故障警告灯一直处于常亮状态,车载显示器和仪表显示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故障警告信息。

宝马525i安全气囊故障常亮解决方案

故障现象一辆宝马525i轿车,底盘型号为E60/E61,发动机型号为M54。该车因碰撞事故造成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相关部件损坏,仪表板的安全气囊故障警告灯一直处于常亮状态,车载显示器和仪表显示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故障警告信息。

故障诊断与排除在宝马5系列E60/E61底盘车型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中配置了安全总线系统,安全总线系统利用光缆传输数据信息,一般通用型诊断仪无法对E6/E61底盘车型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维修人员认为只需使用宝马原厂诊断仪执行故障码清除功能便可解决问题。

连接GT1诊断仪进行自诊断,选择5系列E60/E61底盘车型,单击“快速测试”键,对全车电控系统进行扫描,完成后连续两次单击右方向键,进入故障信息清单界面,此时可以看到在安全气囊控制系统中,安全和网关控制模块(SGM控制模块)与多个卫星传感器存储有故障码。逐项查阅故障信息清单,得知这些故障码的产生原因有两种,一是安全和网关控制模块和卫星式传感器对引爆装置的触发数据进行记录,一是安全和网关控制模块对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的电路故障进行记录。将GT1诊断仪退回至电控系统的自诊断初始菜单,单击“快速删除”键,清除故障码。完成后试车,安全气囊故障警告灯依然处于点亮状态再次查询故障信息,在安全和网关控制模块(SGM—SIM)检测项目中,记录有两个故障码,内容如下:

9402——左侧前部传感器出现故障,故障当前存在。

9403——右侧前部传感器出现故障,故障当前存在。

选定9402号故障码内容,单击右方向键,GT1诊断仪自动进入功能检测菜单,显示的内容包括与故障码相关的电路图、功能原理文件、检测步骤等。按照检测步骤进行检测,无法完成检测任务,说明故障真实存在。按照相关电路图中的标号确定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的安装部位,拆下左前照灯总成和右前照灯总成,检查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但没有找到这两个传感器,在附近的线束中也没有找到多余的线束或插头。(www.xing528.com)

汽车线束的设计和布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其内在的科学性电气元件的线路首先要汇集成总线束,然后根据具体的安装位置分支出去,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的线束连接也不例外。将前保险杠附近的线束剥开,果然发现里面夹杂了几根断线。按照电路图进行核对,正是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线束。打开点火开关,测量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的信号线电压,为8.8V。对电源线和搭铁线进行测量,结果均在标准值范围内,说明安全和网关控制模块的性能良好。购买左侧前部传感器、右侧前部传感器、线束插头等部件,修复线路,将新的部件安装好,使用GT1诊断仪清除记忆性故障码,安全气囊故障警告灯熄灭,车载显示器和仪表中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故障警告信息也消失,故障彻底排除。

故障总结根据该车VIN码GT1诊断仪的显示信息可知,该车为德国本土制造的美款车型,为2003年9月生产。与国产华晨宝马5系列E60/E61底盘车型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相比,这种美款车型配置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虽然也采用安全总线进行数据传输,但是部件配置形式是不同的。美款车型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配置的部件更多,控制功能更为完善。在华晨宝马轿车车身前部区域没有设置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安全总线上连接的卫星式传感器也相对较少。

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相当于安全和网关控制模块的两个外挂式碰撞传感器,根据安装位置将这两个外挂式碰撞传感器称为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左侧前部传感器又称为左前减振器支柱传感器,右侧前部传感器又称为右前减振器支柱传感器。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属于电子集成式加速度传感器,其功用是快速、精确地记录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状况。安全和网关控制模块根据左侧前部传感器信号和右侧前部传感器信号分析碰撞力度和碰撞方向,选择性地向相关的卫星式传感器发出触发信号。

在碰撞事故中该车车身前部的部件损坏严重,一些部件被撞得不知去向。前期的维修人员在修复过程中不清楚多出来的线束的功用,将断线包扎在总线束中。这种维修作业方式不可取,但从另一个侧面上说明该车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配置形式比较特殊。目前国内的5系列E60/E61底盘车型,除了华晨宝马轿车以外,其他都是德国本土制造的欧款车型,在欧款车型中配置左侧前部传感器和右侧前部传感器的安全气囊控制系统比较少见,本例故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希望检修人员多加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