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行手扎-童明与南京之旅

南京行手扎-童明与南京之旅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明在上海、南京两地奔波,稍有空隙,就帮我们修改稿件,并附上童雋老先生在重庆期间作品的手绘图和重庆街巷的水彩画,通远门人来人往、龙门浩堤坎曲折,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采访内容。南京疫情突然加重,对于想二次采访的我们,只能退而止步,黎志涛教授所住区域管控很严,因为要去学校办事,才得以将手稿寄给我们。

南京行手扎-童明与南京之旅

时间回到2020年12月,在梳理重庆民国建筑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杨廷宝大师居然在重庆留下了不少作品,这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于是我们开始各方收集资料,希望还原出杨廷宝先生在重庆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并给这些无声的建筑赋予新的色彩。

基于第一本书的经验,渝中区政协和我们开始多方联络杨廷宝先生的后人以及他的学生们,可碍于疫情的缘故,这一工作推动极其缓慢。2021年4月一天,东南大学规划学院副院长董卫先生前来重庆参加一个论坛,机缘巧合得以认识。随后,渝中区政协副主席戴伶约上董院长一行举行了简短的交流,我开始问及和杨廷宝先生相关的资料,并希望他能够给予帮助,恰好董卫先生熟知的几位教授也有类似的研究,于是欣然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半个月不到的时间,我们就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立了联系,在拜读完几本与杨廷宝教授的相关书籍后,我在重庆档案馆里查到了一些和杨廷宝、基泰工程司相关的文献,寥寥几页却也包含时代信息,我们寄了几本《重庆母城建筑口述历史》(第一辑)后,渝中区政协副主席戴伶、渝中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孙俊和我一起,开始了陌生的拜访之旅,好事从来多磨,我们的航班从下午两点延迟到晚上九点,到酒店已经凌晨,其间只能一次次婉拒董卫教授的面晤。

第二天早晨,阳光穿过梧桐树,晒在东南大学民国时期的建筑上,让我们仿佛在翻开历史的某个章节,来到建筑学院的纪念馆,略作参观之后,迎接我们的是黎志涛、单踊、汪晓茜、周琦等多位教授,黎志涛先生已经80岁高龄,花了9年时间,正在统筹即将出版的《杨廷宝全集》,他为我们讲述了杨廷宝先生在重庆的各个作品,并介绍了杨老在重庆时的一些生活趣事,单踊、汪晓茜教授正在积极筹备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他们站在研究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些口述历史的方向;我们事后得知,周琦先生才是实践派,杨老在南京的很多建筑都是由他主导设计修复的,并主动约稿采访。

黎志涛教授手写的口述内容修改稿

一上午的时间太短,我们接纳了太多和重庆西迁、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大师的相关信息,南京和重庆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其间,单踊教授再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说同为“民国建筑四大家”(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雋)童雋的孙子童明教授手上还有不少信息,童和杨一直是好朋友,两位大家在西迁重庆之前的交际很多,到重庆后,因为同为北方人,依旧来往密切,并透露童明教授正在由同济大学转入东南大学,明天也将来南京,这无疑又是一个重要线索。

时下,疫情的影响也没有散去,我们出差管控很严,为了获得更多的好材料,不得不向组织(渝中区政协)再次申请延长出差时间,就是为了见童明教授一面,并渴望了解更多和杨廷宝大师、童雋大师的宝贵信息。童明教授如期而至,温文尔雅地诉说,并给我们看了一些童雋和杨廷宝先生互拍的照片,是时国破山河在,两位先生四处奔波劳作,他们在位于重庆南岸老君洞留下的影像,脸上微微带有笑意,难能可贵。

回到重庆,我赶紧组稿,中途不断麻烦汪晓茜教授提供资料和文献。成稿之后,迅速给黎志涛、单踊、汪晓茜、童明、董卫诸位审阅,单教授、董教授两位治学严谨,自以为对杨老师所知甚少,所有采访内容皆以其他几位教授为准。童明在上海、南京两地奔波,稍有空隙,就帮我们修改稿件,并附上童雋老先生在重庆期间作品的手绘图和重庆街巷的水彩画,通远门人来人往、龙门浩堤坎曲折,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采访内容。(www.xing528.com)

黎志涛教授其间正在完善《杨廷宝全集》的最后出版工作,在辛辛苦苦改完我们的稿件后,电脑发生小问题,无法开机,于是他们用建筑师独有的铅笔,写下了密密麻麻的四页纸,对我们的采访内容进行了细节更正。南京疫情突然加重,对于想二次采访的我们,只能退而止步,黎志涛教授所住区域管控很严,因为要去学校办事,才得以将手稿寄给我们。拿到手稿的一瞬间,我们都沉默了,并拍照给了我们同仁,大家大为鼓舞,老先生如此认真,我们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因为采访资料的丰富,我们对成书章节进行了修改,针对以杨廷宝为首的大师建筑单独成为一个章节,以“散落山城的大师遗珍”为题,贯穿一代先贤的作品,书写民国建筑群体的重庆往事。在与东南大学教授们的沟通中,得知重庆大学建筑系主任龙灏先生对这段历史也研究颇深,我们也对他进行补充采访,系统梳理民国建筑界实业家、设计师等与重庆的渊源,龙先生涉猎颇丰,还为我们提供民国期间大公报报道“陪都跳伞塔”的珍贵材料。

除了杨廷宝、童雋大师在重庆期间留下作品以外,梁思成、刘敦桢、陈植等诸位大师都与重庆有过交集,或在中央大学传道授业,或在营造学社深耕调研,或在设计事务所亲绘图纸,且都有子嗣或学生在延续专业。

纸短情深,山长水阔,如此的重庆缘分,只能另用笔墨,再续之。

张真

2021年8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