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望六百年!南京城墙的巍峨之旅

守望六百年!南京城墙的巍峨之旅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明城墙被称作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环绕南京的城墙如一台“历史记录仪”,忠实地收录着六百多年间,历史给予南京的所有痕迹。六百多年间,明城墙用它坚固的身躯风雨无言地守护着南京城的安危,因此,南京人对明城墙的感情是异常深厚的。近日,南京城墙管理中心联合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首次对提供散落明城砖线索的市民,给予现金奖励,最高可奖励2000元。

守望六百年!南京城墙的巍峨之旅

这是第7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开幕式的现场,发源于六朝时期的南京云锦第一次以这种时尚的形式,登上有着650年历史的明城墙,沉浸式剧场、3D灯光技术、古老而时尚的云锦,再加上举世无双的城墙,文化遗产和时尚科技完美融合,这样一场秀让世界惊艳。洪武大帝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他耗时27年修建的城墙,在650年后的今天,会以这样一种形式征服世人。

中华门城墙日出

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征服了半个中国,统一了南方之后,一边大举北伐,一边开始修建城墙。这项浩大的工程一直持续到1393年,朱元璋动用了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烧制约3.5亿块城砖。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大马,带把刀,走进城门操一操。”

很难考证,这首儿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南京传唱的,但从中可以听出,南京老少对于城墙的厚爱。这种感情也多半源于,城墙和这座城已经深深融为一体。南京明城墙的建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而是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城墙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南京城在刚建成时共有四重城墙,由外向内分别为外郭(外城)、内城(京城)、皇城和宫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我们今天看到的主要是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墙被称作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

夏维中说:“除了都城以外,里面还有宫城、皇城。在外面还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外郭城,像这样的四重城墙形制,在全世界没有,在中国也仅此一家。所以这个规模之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另外一个,南京城墙的技术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是对前代的总结,在前代城墙基础上进行改造,达到了最高水平。南京是个依山傍水的城市。我们今天讲的山水城林,就让南京城的修建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尤其要把山水跟城墙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当时的工匠就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根据南京山水的实际情况,把南京城墙跟山水跟地貌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非常完美。从这点讲,南京城也毫无疑问超过了任何城市。”

中华门城墙

如今看来,当初朱元璋为了防御而建成的城墙,正因为巧妙地利用了南京的山水,反倒成为今天南京的一道瑰丽的风景。巍峨的中华门、连接内外秦淮河的东水关、俊秀的前湖段、依山傍水的台城,几乎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门都让人流连忘返。环绕南京的城墙如一台“历史记录仪”,忠实地收录着六百多年间,历史给予南京的所有痕迹。

作为瓮城,中华门已经被大家所熟悉,在战争年代,中华门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另外一座瓮城、位于火车站附近的神策门,了解的人就不多了。神策门是十三座城门中唯一的外瓮城,历朝历代以来,一直是一座军事要塞。

神策门城墙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研究员朱明娥说:“它的独特之处、最大的特点,它是幸存的最完整的一个明代外瓮城。为什么它是外瓮城呢?像中华门,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内瓮城,我们就是看它这个雉堞——古代城墙的外侧叫‘雉堞’,就可以分辨出来了。箭垛是对着外的,就是说现在我们就应该都在城外了。而且它这个外瓮城是呈一个L形状,并且开了两个门洞。就是瓮中捉鳖之计,主要是为了防御。”

在朝代的更迭中,在无数次攻和守之间,城墙一次次将侵略者挡在门外,保护着这座城市的子民。即便远离了冷兵器时代,到了炮火连天的近代,在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中,接近600岁的明城墙依然发挥了防御作用,只不过,这是明城墙最后一次作为军事工事而存在。

朱明娥说:“你看像这个,都是密密麻麻,都是当年双方激战留下来的佐证。去年专门邀请了南京炮兵指挥学院的一些弹痕专家来认证,认为确实是当时日军留下来的弹痕,应该是确实是最后一次,抵挡了日军的全面进攻。包括神策门、中华门、光华门等等城门,都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www.xing528.com)

在这次拍摄中,我们还发现了巧妙利用城墙修建的一个暗堡。可以想象,在1937年的12月,有多少正义子弹从这里射出。

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岁月的侵蚀,650岁的明城墙依然静静地屹立。作为城墙的主要组成部分,城砖的高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城砖上的铭文,既是由上而下的制度性管束,也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对于质量的承诺。

朱明娥说:“这个是条石墙,当时我们都是在安徽那边开采过来的。这个是粘土砖,那个白色的就是瓷砖,也称为玉砖,就是非常的漂亮。它主要是江西云州府那一带烧造的。这个瓷砖我们后来是在维修城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特点、一个现象,它的硬度非常高,都是砌在城墙的肚子里头,就是起稳固的作用,起了这样的一个作用。”

中山门

城砖造好后,在还没有发明水泥的时代,他们是靠什么粘合到一起的呢?民间传说中用来砌墙粘连的材料是米汤,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六百多年间,明城墙用它坚固的身躯风雨无言地守护着南京城的安危,因此,南京人对明城墙的感情是异常深厚的。如今,明城墙如一位仁厚而又伤痕累累的老者,是南京人“回报”城墙的时候了。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段的城墙被拆毁,城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用作建筑材料盖房子或散落在外。从80年代开始,南京有关部门开始陆续回收城砖,用于修补城墙,目前共回收近七百万块。近日,南京城墙管理中心联合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首次对提供散落明城砖线索的市民,给予现金奖励,最高可奖励2000元。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文物保护部副主任鹿斯骏:“三天时间内,接了200多个热线电话,都是举报城砖信息的,还有一些市民家里有城砖的,希望找到一个渠道,捐献给城墙保护管理中心。”

在一段城墙的内部空间,我们看到了码放整齐的大量回收的城墙砖。每一块城砖既凝聚了先人的心血,也饱含了当代南京人对城墙的热爱,对历史的守护。

鹿斯骏说:“好多市民是他之前不知道有这个渠道,有个电话。所以这次好多市民打电话来的第一反应是跟我们讲,不是为了你们的钱,我只是想为城墙保护做一些事情,然后告诉你一个城砖线索,哪边哪边有城砖。今天早上很急的一个市民打电话过来,应该是在苜蓿园大街的一个现场,在开挖沟槽,然后他现场发现沟槽里边有城砖,但是施工单位已经准备回填了,他就现场非常着急,一边给我们打电话一边亲自在那阻止,说不让他回填,一直等到我们的回收人员到现场收回了,他才把这个事情结束。这个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老百姓对城墙的保护意识、对城砖的这种文物保护意识,是非常非常好的。”

明城墙造福于南京人,南京人又守护着明城墙,这样一种南京所独有的城墙情结还将世代传承下去。当然,大明王朝留给这座城市的、造福于这座城市的并不只有城墙。

神策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