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室内布线及敷设方法-直敷布线

室内布线及敷设方法-直敷布线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敷布线直敷布线一般适用于正常环境室内场所和挑檐下室外场所,主要用于居住和办公建筑室内电气照明及插座的明设线路。在建筑物顶棚内严禁采用直敷布线。在室内采用电缆桥架布线时,其电缆不应有黄麻或其他易延燃材料外护层。

室内布线及敷设方法-直敷布线

(一)直敷布线

直敷布线一般适用于正常环境室内场所和挑檐下室外场所,主要用于居住和办公建筑室内电气照明及插座的明设线路。在建筑物顶棚内严禁采用直敷布线。在工程中多采用塑料护套绝缘电线,其截面不宜大于6mm2。用线卡将塑料护套绝缘电线沿墙壁、顶棚或建筑物构件表面固定,线卡点间距在0.30m以内。护套绝缘电线敷设到地面的距离,水平敷设时不小于2.5m,垂直敷设时不小于1.8m,导线垂直敷设至地面低于1.80m部分,应穿管保护。护套绝缘电线与接地导体及不发热的管道紧贴交叉时,应加绝缘管保护,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应用钢管保护。不允许直接把护套绝缘电线直埋在墙壁和顶棚的抹灰层内。

(二)金属管布线

1.适用范围

金属管布线一般适用于室内、外场所,但对金属管有严重腐蚀的场所不宜采用。建筑物顶棚内宜采用金属管布线。

2.敷设要求

金属管布线在潮湿场所明设或埋地暗设时采用水-煤气钢管,明设或暗敷在干燥场所时可采用电线管。一根金属管内有三根及以上绝缘导线时,其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积的40%;有两根绝缘导线时,管内径不应小于两根导线外径之和的1.35倍(立管可取1.25倍)。穿在水-煤气钢管的交流线路,应将同一回路的所有相线和中性线(如果有中性线时)穿于同一根管内,不同回路的线路不应穿于同一根内,但下列情况可以除外:电压为50V及以下的回路;同一设备或同一联动系统设备的电力回路和无防干扰要求的控制回路;同一照明花灯的几个回路;同类照明的几个回路,但管内绝缘导线的根数不应多于8根。金属管明敷设时,其固定点的间距不应大于表14-2中的数值。

表14-2 金属管明敷设固定点的最大间距  单位:m

金属管暗敷设要注意:埋于钢筋混凝土内的线管,要和钢筋骨架连接牢固,以免浇筑混凝土时错位;埋于地下的管路不宜穿过设备基础,在穿过建筑物基础时,应加保护管保护;在穿过建筑物伸缩、沉降缝时,应采取保护措施;电线不宜穿金属管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

3.金属管的连接

金属管与金属管之间一般采用管件连接。管子敷设要顺直,尽量避免转弯。当管路较长或有弯时,要适当加装拉线盒(分线盒),当加装拉线盒有困难时,也可适当放大管径,防止穿线时阻力太大而拉坏导线的绝缘层;有时用力过大甚至拉断导线。两个拉线点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以下要求:

无弯的管路,不超过30m;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一个弯时,不超过20m;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两个弯时,不超过15 m;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三个弯时,不超过8m。

(三)硬质塑料管布线

(1)硬质塑料管布线一般适用于室内场所和有酸碱腐蚀性介质的场所,但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不宜采用明敷设。建筑物顶棚内,可采用难燃型硬质塑料管布线。硬质塑料管暗敷或埋地敷设时,引出地(楼)面不低于0.50m的一段管路,应穿钢管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防止机械损伤。

(2)在采用硬质塑料管布线时,绝缘导线在管内有三根及以上绝缘导线时,其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积的40%;有两根绝缘导线时,管内径不应小于两根导线外径之和的1.35倍(立管可取1.25倍)。

(3)硬质塑料管明敷设时,其固定点间距,不应大于表14-3中的数值。

表14-3 塑料管明敷设固定点的最大间距

(4)硬质塑料管布线一般采用管件黏接。当管路较长或有弯时与金属管的要求相同。

(四)电缆布线

1.电缆的类型(www.xing528.com)

电缆按构造与作用可分为电力电缆、控制电缆、电话电缆、移动式软电缆;按电压可分为高压电缆(1kV以上)、低压电缆(1kV以下);按导体材质可分为铜芯、铝芯等。

2.室内电缆明敷设

电缆在室内宜采用明敷设,一般沿墙及建筑构件敷设。无铠装的电缆明敷设时,水平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低小于2.50m,垂直敷设至地面的距离不低小于1.80m,低于1.80m应穿钢管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明设在电气专用间(如电气竖井、配电室、电机室等)内的除外。相同电压的电缆并列明设时,电缆的净距不小于35mm,并大于电缆外径。1kV以下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与1kV以上电力电缆要分开敷设,当并列敷设时,其净距要大于0.15m。电缆与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小于1m,不能满足时要采取隔热措施;电缆与非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小于0.50m,否则应在与管道接近的电缆段上以及由接近段两端向外延伸不小于0.50m以内的电缆段上加套管。在有腐蚀性介质的房屋内明敷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电缆水平悬挂在钢索上时,电力电缆固定点的间距不应大于0.75m,控制电缆固定点的间距不应大于0.60m。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距离不应大于表14-4中的数值。

3.室内电缆暗敷设

电缆在室内采用暗敷设,有直埋、地沟敷设、电气竖井等。

直接埋地,一般用铠装电缆,采用其他电缆时穿钢管保护。主要用在无地下室的建筑,电缆上下铺10cm的沙子或筛土,上面盖砖或混凝土板。

电缆沟敷设。室内电缆沟的盖板应与室内地面齐平。在易积水积灰处宜用水泥砂浆沥青将盖板缝隙抹死。经常开启的电缆沟盖板宜采用钢盖板。沟内应考虑分段排水,每50m设一集水井,沟底向集水井应有不小于0.5%的坡度。电缆沟进户处应设有防火隔墙。

电缆在通过墙、楼板时,应穿钢管保护,穿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五)电缆桥架布线

1.电缆桥架

通常指金属电缆托盘、梯架及金属线槽等。电缆桥架外表须做防腐处理,一般镀锌、喷涂防腐漆、粉末静电喷涂等方法。

2.适用范围

电缆桥架布线适用于电缆数量较多或较集中的场所。在室内采用电缆桥架布线时,其电缆不应有黄麻或其他易延燃材料外护层。在有腐蚀或特别潮湿的场所采用电缆桥架布线时,应根据腐蚀介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宜选用塑料护套电缆。

表14-4 电缆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距离  单位:m

3.敷设要求

电缆桥架(梯架、托盘)水平敷设时的距地高度一般不宜低于2.50m,垂直敷设时距地1.80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但敷设在电气专用房间(如配电室、电气竖井、技术层等)内时除外。电缆桥架水平敷设时,宜按荷载曲线选取最佳跨距进行支撑,跨距一般为1.5~3m。垂直敷设时,其固定点间距不宜大于2m。电缆桥架多层敷设时,其层间距离一般为:控制电缆间不小于0.20m;电力电缆间不小于0.30m;弱电电缆与电力电缆间不小于0.50m,如有屏蔽盖板可减少到0.30m;桥架上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0.30m。几组电缆桥架在同一高度平行敷设时,相邻电缆桥架间应考虑维护、检修距离。在电缆桥架上可以无间距敷设电缆,电缆在桥架内横断面的填充率:电力电缆不大于40%,控制电缆不大于50%。不同电压、不同用途的电缆,不要在同一层桥架上,如1kV以上和1kV以下的电缆、同一路径向一级负荷供电的双路电源电缆、应急照明和其他照明的电缆、强电和弱电的电缆等。

4.电缆的固定

电缆桥架内电缆桥架垂直敷设时,电缆的上端每隔1.50~2.0m的位置固定;水平敷设时,电缆的首、尾两端、转弯及每隔1.50~10m的位置固定。桥架与各种管道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14-5中的数值。

表14-5 电缆桥架与各种管道的最小净距  单位: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