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转变:权相独揽朝纲-中国转向内在

中国转变:权相独揽朝纲-中国转向内在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确认了皇帝的全力支持,秦桧立刻在朝廷上宣布这个堂皇的决定是为了和平,他将负责和谈,他人不得插手。思考这些问题将有助于理解权相秦桧长期在位的现象。[150]三大将之中最年轻、最具爱国主义精神的岳飞,惟一公开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并坚持反对和议。素桧独相的时间不同寻常地长达18年,直到1155年去世为止。1139年的和议达成后不久,朝廷为了表示和解,将他们全部任命为知州。

中国转变:权相独揽朝纲-中国转向内在

一旦成为惟一的宰相,秦桧便盘算着促成和议,平息朝廷上的反对意见,条件是皇帝必须毫无保留地信任他,毫不动摇地支持他。他十分谨慎,不要求立即答复,而是请皇帝思考三天。三天之后,皇帝批准了他的计划。但是,秦桧建议皇帝在最后拍板之前再考虑三天。一旦确认了皇帝的全力支持,秦桧立刻在朝廷上宣布这个堂皇的决定是为了和平,他将负责和谈,他人不得插手。[145]通过这一史无前例的举动,专制君主的权力空前膨胀,可以无须官僚机构的介入而作出任何不可逆转的决定。秦桧促成了这一膨胀,他本人又通过授权得到了与皇帝同样的权力。当和议即将达成之际,朝廷摆出姿态,再次允许官僚们表达意见,但只能是在闻所未闻的一天期限内。[146]许多官员提出强烈反对,但全都如泥牛入海。[147]

高宗为什么会接受这些屈辱条件,特别是与自身尊荣攸关的附庸地位?他一点都不顾虑儒家关于体统、荣誉、自尊的价值观吗?为什么他会在宋朝刚刚取得一大胜、若干小胜,反攻的前景正趋光明的时候反而钟爱和平?[148]他难道不怕和议会引起广泛的不满?思考这些问题将有助于理解权相秦桧长期在位的现象。

问题的核心是安全,秦桧为此努力良多。和议达成前夕,秦桧将三员大将召回朝中,任命为枢密院长官,将他们“明升暗降”,与军队隔离。

大将从前的副手被提升为新的将军,继续统领原来的军队。接着,这些军队被置于朝廷的直接控制之下,成了帝国的军队。[149]军队的重组进行得相当顺利,没有引起任何混乱。事实上,很多将军早就看出风向,自请解除兵权。正如清初学者王夫之指出的,能有这么一位能干的权相按自己的心意办事,高宗一定满意极了。[150]

三大将之中最年轻、最具爱国主义精神岳飞(1103—1141),惟一公开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并坚持反对和议。在没有正式将皇帝卷入、尚未动用皇权的情况下,秦桧仅仅凭着一个权相的权力,就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并在狱中处死了岳飞。[151]这其中的不公正是如此的臭名昭著、明目张胆和令人震惊,从此后的那个世纪直到当代,它一直是通俗戏曲和小说的题材。[152]

言归正传。与女真人的媾和保证了外部的安全,剥夺大将的兵权则保证了内部的安全。安全对高宗的意义非同寻常。作为皇帝,他挣扎了十余年,经历了一连串的艰险逃亡和死里逃生。早期那场曾迫使他退位的兵变,近期大规模的叛逃,还有几个武将对和议的反对,常常使他对武人感到恐惧。现在,当秦桧完成这一切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而且,如果以后出了什么问题,他还能把秦桧推出来做替罪羊——秦桧死后,他正是这么干的。当然,如果什么严重问题也没出,他还会让权相秦桧继续为他统治。从他的立场看,一小撮官员的反对,在野知识分子的不满,都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压制、平息。这样,帝国就天下太平了。[153](www.xing528.com)

任免宰相的频率归根结底取决于皇帝的安全感知度。当他觉得帝国是不安全的,政策是不确定的,那么,高宗对各种危机——内部的、外部的、个人的以及混合的——的反应就是频繁地试用新的宰相。而当形势转向稳定,相反的情况出现了。素桧独相的时间不同寻常地长达18年,直到1155年去世为止。甚至在他之下的副宰相也没有经常更换,18年中只有四任副相。

与女真人达成和议之后,权相要做的,就是将知名的政治反对派和其他有反对派嫌疑的官员驱逐出朝廷,高宗在幕后支持他。一位深洞时情的官员预言说:“当皇帝独运皇权、达成和议之后,会比以前更加轻视士大夫。”[154]高宗本人则诟病士大夫,说:“他们几乎不讲信义。他们彼此相异的言论、观点对国事丝毫无补。”[155]更糟糕的是,他们分散了国家的注意力,“自从和议达成之后,国无大事。我们惟一能看到的,就是那些宣扬自己标新立异的错误观点、扰乱朝纲的士大夫”[156]。皇帝命令地方政府严加看管那些放逐到偏远地区的官员。[157]

在被放逐者中,前任宰相以其声望成为士大夫的天然领袖。1139年的和议达成后不久,朝廷为了表示和解,将他们全部任命为知州。[158]但是,第二年,他们又被以种种借口全部解职,重新退休或遭放逐,甚至遭到流放。[159]下一章将透过赵鼎的个案描述他们的困境。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些年迈的政治家被置于某种类似于“驱逐出教”的境地。亲戚们甚至不敢与他们交往,更不用说老朋友了。[160]

秦桧还建立了一种前现代的思想控制手段。尽管不是太公开,但几部史书中都提到了绍兴年间的“禁学”。起初,他命令重修官方实录,以便清除对己不利的内容,[161]后来又反复重申禁止出版、流通包含政治流言的私家历史记录的命令。[162]著名保守派政治家司马光的一位后人吓破了胆,以致否认一部长期流传的笔记是他那位著名先人的作品。[163]遭到压制的不仅是政治方面的书籍,还有那些包含所谓异端理论、奇谈怪论的书,以及谤诗。[164]每有书籍即将付印,都要送一部到国子监,接受审查。如果不能通过审查,书版就会被毁掉。四川和福建这两个出版业发达地区,受到了严密关注。值得庆幸的是,禁令时松时紧、未能贯彻始终,所以,反对派思想并没有全部消失。例如,程学学派虽然看似境况暗淡,但却在私人的圈子里延续着,特别是在福建。[165]

在种种威压之下,多数士大夫都不再参与政治讨论。甚至高宗都注意到了这种沉默,他看到“近年以来,只有少数几篇议论国家大事的文章”[166]。他告诉秦桧,在和平时期,宰相应当放松。[167]然而,他根本就不明白,在秦桧看来,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不断揪出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士大夫,消除其潜在影响。传说就在临死前几天,秦桧还正在制定一个53人的应弹劾、解职官僚的名单。[1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