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西方礼仪典型差异及高铁乘务服务礼仪

东西方礼仪典型差异及高铁乘务服务礼仪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反映在礼仪上也产生了许多差异,对这些差异若没有充分认识,并加以消除,往往会影响到交往的效果。因此了解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对我们开展涉外旅游服务是有益的。再具体地分析,东西方礼仪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三)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中国的礼仪历来都强调一个“分”字,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因人而异。

东西方礼仪典型差异及高铁乘务服务礼仪

由于东方西方地理、气候、环境的不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同的哲学宗教、审美、民俗等基本文化观念。东方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反映在礼仪上也产生了许多差异,对这些差异若没有充分认识,并加以消除,往往会影响到交往的效果。曾经有一对欧洲夫妇应邀到中国访问,中方热情好客,派翻译全程陪同,两周过去,访问似乎圆满。可在临行前谈及感受时却抱怨他们两周里失去了单独相处的自由时间与空间。这个事例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礼仪上有着不同的认识和需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交际效果。因此了解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对我们开展涉外旅游服务是有益的。

礼,在东方是刚性的,“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并不注重于平级之间的交往,更作为一种由上而下的强制的行为规范,用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君以礼祭天,臣以礼祭君,子以礼祭父,条条款款,来不得半点马虎;西方礼仪是柔性的,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西方人可以直呼父母名字,更奇怪的是他们居然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礼,在东方是含蓄的,讲究中庸之道,比如我们送东西,会说“这点东西不值钱,希望您笑纳”,我们觉得这是谦虚,而西方人就会很奇怪,为什么不值钱的东西你要送给我呢?西方礼仪是直接的,比如中世纪骑士最大的荣耀是亲吻下公主的手背,如果被一个老学究看到,一定会大摇其头。

礼,在东方是烦琐的,讲究细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婚礼,西方人看不懂梁山伯祝英台,为什么非要什么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同窗三年都捅不开那层纸;而礼在西方是简单的,教堂里,双方人到场了,开个公证会就组成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礼,在东方是庄重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从耳熟能详的“父母在,不远游”“守孝三年”“七岁不同席”等操守规定到徽县层层叠叠的贞节牌坊,从天安门庄严而绕的红墙到老幼皆知的二十四孝,被尊为圣人府第的曲阜孔府更让西方人惊叹,为什么中国人守一个祖宗可以守两千多年?而西方礼仪就显得随便多了,没听说过西方人会守孝,白宫作为美国总统的办公场所,很大部分是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感恩节的时候小孩子们还可以和总统在里面的草地上玩玩游戏,这在中国又是无法想象的。

正是由于东西方关于礼仪有太多差异,所以西方人觉得我们太含蓄,而我们觉得西方人不诚恳;西方人觉得我们嘴里说不的时候心里反而说是,而我们觉得西方人往往太冲了,不懂得谦虚;西方人认为我们事事讲究人情,效率不高,而我们觉得西方人刻板、僵硬、不会变通;西方人觉得我们不懂得注意他人权利,公共场合大声说话,而我们觉得西方人冷漠、无情、没有生气;等等。

再具体地分析,东西方礼仪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这里的“东方”主要以中国为例)

(一)家族本位与个性本位

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以家族为本位,每个人作为家族中的一员,视家族利益为根本,可以说除了家族利益外并无个人独立的利益。在他们看来,“国”只不过是“家”的放大,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家族关系或者是这种关系的延伸。因此,在家“孝”父母,出外“忠”君主,这二者是一致的。了解了这个特点,也就掌握了中国古代礼仪的基本道理。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十分看重家庭的作用,家庭、家族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社会,个人本位的观念则占主导地位。他们信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以及个人权利不得侵犯的信条,即使是夫妻关系,也只不过是男女双方订立契约的结果,当事人双方各自为个体,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一般都不干涉对方的社交自由;父子关系的界限也划分明确,儿子帮父母干活,父母照样付给儿子报酬的事例并不鲜见。

可以说,中西价值、道德观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礼仪规范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其他的许多差异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即中国人比较重视整体关系,而西方人比较重视个人的独立性。

(二)重人情与求功利(www.xing528.com)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人十分看重人伦亲情,就像许多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实在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中国人一向把情义摆在利益之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成了中国人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的道德信条。每逢四时节庆,亲朋好友之间总要相互走动,致意问候;遭遇天灾人祸,亲朋好友之间也常常相互扶持和周济

西方人往往注重功利和实际效益,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各自的利益,绝不会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而对别人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也决不姑息。该归我的,即使一个便士也不能少了;该给你的,再多也要算给你,这种“费厄泼赖”的务实精神,一方面激发了人们自我奋斗的激情,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人们内心的孤独。

(三)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

中国的礼仪历来都强调一个“分”字,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因人而异。“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序”,曾是中国古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境界,即使到了现代,许多人仍然习惯于以身份为据来区分不同人的高低贵贱。

西方社会的阶级、阶层的差异和对立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交圈子,但是,在日常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尊严,不喜欢打听对方的身份,一些带有浓重等级色彩的礼仪形式已经被逐渐淘汰,而像自助餐鸡尾酒会这样一些不讲等级身份的交际形式却日益流行起来。

(四)谦恭自制与情感外露

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一种美德,因此,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中国人很少夸夸其谈。同时,中国人还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仪”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所以在交际生活中,中国的夫妻、恋人一般不会在他人面前表现得过于亲昵,即便是老友重逢,热烈拥抱的举动也是少见的。

绝大多数的西方人则与此相反,他们不喜欢过分的谦虚,不害怕锋芒毕露,他们大都性格豪爽、感情炽烈,拥抱礼、亲吻礼、吻手礼等礼仪形式,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心理。

(五)崇尚礼仪与法律至上

在中国历史上,礼仪的政治作用往往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儒家的德主刑辅、先德后刑的礼治主义,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把礼仪置于法律之上,或者说礼仪已经包含了法的成分。

相反,西方人虽然也重视礼仪的社会功能,但更强调法律的作用,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就把建立法制社会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重要目标。所谓法律至上,就是说在一国范围内居于最高地位、享有最高权威、具有最高效力的是法律,任何社会主体都应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在西方国家,法制观念远较礼仪观念深入人心,这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