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岙府里唯一的举人名永枫及其传世举人刀

徐岙府里唯一的举人名永枫及其传世举人刀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岙底的居民不姓徐,姓吴,村里唯一的举人名永枫。虽然没在战场上冲锋杀敌,但武举人弄把刀来武装自己那是荣誉。举人府里的那把举人刀就是用来证明自己武装自己的,总不至于被当作危险物品没收了吧。后来吴永枫举人死了,刀一传就传了两百多年。举人刀成为举人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徐岙府里唯一的举人名永枫及其传世举人刀

徐岙底的居民不姓徐,姓吴,村里唯一的举人名永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恩科,23岁的吴永枫武举乡试中举,为全省武举人第37名,这个名次虽与第一名的解元有较大的距离,而且他的这个头衔还不过是一个武科,但农村里没有这么多讲究,管它是文是武,一个穷乡僻壤能出举人,这在当时是轰动乡邻的大新闻,武举人吴永枫着实风光无限。

但从一开始,吴永枫就是候选的卫千总,这一候就到了退休。这千总比五品的参将还要小,既然军营里都满编,他就一直在自己老家泰顺县筱村的徐岙底待着,其实有了功名,已经拿到了外出做官的绿卡,无须太急,闲着国家也得养着,地方上的人也不会小看你。当然,与有名望、地位的人的往来也多起来,住的地方是不能太寒碜的,他就把原来的老房子推倒重新规划,盖起了村里最为像样的举人府,在门前立起象征举人资格的旗杆石,在家里醒目位置摆上一把120斤重的大刀,在大门上立起了浙江教育界的领导题字的“登科”匾额。他的房子一下子成为村里乃至周边一带的标志性建筑。

不过说实话,数数清代温州的科名录,举人以上数量格外有限,不像现在的大学扩招,满大街都是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当时有名有姓的共251名,十来万人口的泰顺不过6名,但遗憾的是,里面根本找不到吴永枫的影子。为什么?因为是一介武夫,即使穿着举人的马甲,人家还是会一眼看透你。如果要扯远点,这是受到宋代以来重文轻武的风气影响,这一风气影响了近千年。客观地说,习武之人也的确不大争气,真读书的少,不想读书的多的是,这些人整天弄刀玩弓举石锁,心早就散了。就拿清代来说吧,乾隆之前,还分是弓马技勇的“外场”还是试策论武经的“内场”。主考把关相对比较严。到了嘉庆以后,这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科生们,外场成绩好的往往内场一塌糊涂。皇帝考虑到选的人是打仗用的,又不是动笔杆子动脑筋的,就不要难为他们了,于是废除难考的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段,通常只100字左右。迁就的结果是,内场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罢了。(www.xing528.com)

本来从宋代以来,重文轻武风气就流行。被寒窗苦读的文士们看成粗鲁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比如,文进士们殿试揭晓后,姓名、籍贯及名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刻在“进士题名碑”上,写进花名册,永久保存在北京国子监里,流芳百世。武进士呢,不要说一般的进士,即便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也很少有人去记录,好名次除了能被兵部授个上前线的好差使外,基本是自生自灭。这一文一武含金量真是大大的不同啊。

再回过头来说说吴永枫。物以稀为贵,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又不影响别人。吴永枫虽说是候选的卫千总,却没有担过一天的实职,更没拿刀杀过一个对手,因为有了武举人这个头衔,他的很多做法就合理了。虽然没在战场上冲锋杀敌,但武举人弄把刀来武装自己那是荣誉。举人府里的那把举人刀就是用来证明自己武装自己的,总不至于被当作危险物品没收了吧。这把刀有点像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有人说这么重的刀怎么在战场上灵活自如地杀敌?这就外行了,这叫摆设。武举人如果摆上笔墨纸砚那就真叫不务正业了。举人府里的举人刀是光耀门庭的。后来吴永枫举人死了,刀一传就传了两百多年。举人刀成为举人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不幸的事还是在2004年5月23日的晚上发生了,这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一伙蟊贼潜入老屋,剪断了锈迹斑斑的铁链,掠走了举人刀。举人府里就再也没有举人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