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家港桥:荆门探古名胜,桥源碑文揭示清代社会治安整治成果

宁家港桥:荆门探古名胜,桥源碑文揭示清代社会治安整治成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家港桥,位于东宝区牌楼镇龙井村4组,南北向跨于港水上,桥以宁家港地名而命名。碑文内容为钟祥县正堂蔡振中颁布的关于整治宁家港地区社会治安的公文。从碑文可知,在清代中后期,宁家港地区属钟祥县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宁家港桥仍在使用。宁家港桥是龙井村和革集村村民们相互通行的交通要道,为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宁家港桥:荆门探古名胜,桥源碑文揭示清代社会治安整治成果

宁家港桥,位于东宝区牌楼镇龙井村4组,南北向跨于港水上,桥以宁家港地名而命名。

宁家港桥

笔者2008年8月20日考察宁家港桥。相传,此桥创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系3墩4孔石板平桥,桥长8米,宽3米。为当地宁姓大户出资修建。咸丰元年,桥被洪水冲毁。到了同治二年(1863年),由首人黄国堂、宁成註等领衔重修,500余人捐资相助,桥梁竣工后,专门镌刻修桥碑记立于桥南头西侧山坡上。其碑高1.5米,宽0.68米,厚0.2米,青石质。碑额横列阴刻大楷书“功德无量”4字;碑正文阴刻楷书3行,满行44字,记叙重修宁家港桥事:“且夫杠梁谨于月令,輿梁成于岁冬矣。夫桥梁之所以系匪轻也,若我宁家港,地虽偏小,东通石牌,西通宜昌,南至拾回桥,北至荆门州,实属要途路。越至辛亥年,桥梁毁坏,往来行人不免触目而惊心。于是众姓同议,各捐资财,复修杠桥。庶几裳不褰而轨不濡,病涉之状可无虑耳。石匠刘永和。领修首人黄国堂三千,宁成註七千(后刻500余人姓名及捐资金额从略)。大清同治二年季春月上浣望四日立。”碑文的开头之句意谓,可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在十一月建成,可通车子的大桥在十二月建成。文中的“辛亥年”,指咸丰元年(1841年)。“裳不褰”,指下裳不撩起。“轨不濡”,指车轴不沾湿。此句意谓通行方便。“病涉”,苦于涉水渡河。文中最后的“上浣望四日”有误,当为石匠刻错,因“上浣”(上旬)与“望”(每月十五日)有矛盾,当为中浣。

在桥碑旁边,还立有一块刻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的《奉示永禁》碑,高1.5米,宽0.68米,厚0.2米,青石质。碑文内容为钟祥县正堂蔡振中颁布的关于整治宁家港地区社会治安的公文。从碑文可知,在清代中后期,宁家港地区属钟祥县管辖。(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宁家港桥仍在使用。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变成了危桥。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当地乡民们在原址处将桥改建为石混结构的3墩4孔桥闸结合的平桥,桥墩迎水面呈尖角形,背水面呈方形。4个桥孔成为4个泄洪闸口。桥面为预制板铺盖再以水泥砂浆浇筑。新桥桥长18米,桥宽3.18米,桥高4.2米。中孔跨径3米,两个边孔各跨径2.7米。四边护岸八字各长7米。桥面两侧设置钢管护栏,高0.7米。

宁家港桥是龙井村和革集村村民们相互通行的交通要道,为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