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争议与推测:郑国渠坝工探秘

争议与推测:郑国渠坝工探秘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认为,在解开郑国渠大坝之谜的过程中,出现有坝、无坝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议,是有益的和积极的,因为真理愈辩愈明。在这4个方面作些评论、推测,也无可非议,但毕竟难以使人信服。这就意味着,如果再进行一次新的考古调查,就要确证当时泾河河床高程“高于439m”。现在有意思的是,这次考古调查的结论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不能高于439m。可见,秦时泾河洪水时期水位不能超过436m,否则人就不能居住在高程为436m的地方。

争议与推测:郑国渠坝工探秘

尽管上述的文献记载及考古调查都确认有郑国渠大坝,但现在史学界还存在有郑国渠工程是无坝取水的观点。这种观点的论据,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1)《史记》中未提到有坝。

(2)袁化中关于有坝的说法,论据不足。

(3)李仪祉“在陕西工作期间,没有机会对古代水利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郑国渠首有坝的论点”。(www.xing528.com)

(4)1986年考古调查的结论有疑点。

作者认为,在解开郑国渠大坝之谜的过程中,出现有坝、无坝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议,是有益的和积极的,因为真理愈辩愈明。作者的浅见是,如果要论证是无坝取水,就不能以上述4条为论据。在这4个方面作些评论、推测,也无可非议,但毕竟难以使人信服。也就是说,不能立足于用否定有坝的方法,间接地论证无坝,而要直接用无坝的事实或数据论证无坝。像论证有坝一样,直接采用文献与考古调查两种手段进行论证。对无坝取水来讲,所谓文献论证,是说确有古文献明文记载当时无坝,或明文记载有无坝取水含义的内容,而不是像《史记》只是没提到有坝(没提到有坝就不等于没有坝)。所谓考古调查,作者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要通过考古调查用数据确证当时的泾河河床高程很高,高到足以不建拦河坝就可开渠引水。现经初步估算,要高到比现河床高程高19m左右才行。这就意味着,如果再进行一次新的考古调查,就要确证当时泾河河床高程“高于439m”。现在有意思的是,这次考古调查的结论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不能高于439m。这次考古调查的结论称:“秦时大坝所在地区泾河河谷的状况和现在的调查是否接近呢?今河谷最深为海拔约420m。据我们调查,河西岸周代灰坑底部高程约为445m,河东岸汉代最低灰坑底部高程约为436m。古人的住址一般都选择在最高洪水位以上。据此推测,秦汉时代的泾河河谷与现在相差不多。”可见,秦时泾河洪水时期水位不能超过436m,否则人就不能居住在高程为436m的地方。而要论证无坝取水,河床本身的高程就要高于439m,更不说洪水水位了。(看来,要立论无坝取水谈何容易。)

在对比上述有坝和无坝两种论点所持论据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出,有坝论点是有明确论据的,包括文献考证与考古发掘两方面。而对无坝论点,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凿的、令人信服的论据。鉴于此,作者理所当然地持有坝取水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