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关系学:应酬中的妙用

公共关系学:应酬中的妙用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终于人们也找到了最佳距离,使得他们通过礼节共同生活在一起。让我们从公共妙语的角度,寻找一些人际应酬的答案。应酬的妙语,就是应当这样,“礼”字当头,“理”在其中。表现出善解人意,并做出先人后己的榜样。年轻妈妈的妙语,就妙在体现人际关系的互惠互助、平起平坐、相信相容的三个原则上,这就是我们想在“慧中之惠”中所概括的全部蕴含。一天,达尔文去赴宴,席间,与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士坐在一排。

公共关系学:应酬中的妙用

有则《豪猪哲学》的短文,文字不算脍炙人口,但意味却耐人咀嚼:

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挤在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们马上分开;御寒的本能使它们又聚到一起,疼痛则使它们再次分开。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它们终于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人类中,自我的空虚和孤寂使人们需要社交,但许多令人厌恶的本性和使人难以忍受的缺点又使他们分开……终于人们也找到了最佳距离,使得他们通过礼节共同生活在一起。

大概如同数学界从中看到了优选法,公关界自必从中看到了心理学——无论从仿生学,或者从社会学角度看,这大概是人们讲人际关系心理学时,每常爱举到的一个例子。尽管人同猪的本质不同,但进行如斯类此,并且得出“终于人们也找到了最佳距离,使得他们通过礼节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结论,那可都是不错的。

但这“最佳距离”是什么呢?又如何通过“礼节”的调节,达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目的呢?让我们从公共妙语的角度,寻找一些人际应酬的答案。

1.理前之礼

有则《顽皮的纪晓岚》故事说:

纪晓岚幼时,与数名孩童在街上玩球,适府官乘轿经过,他一不小心,把球掷进了府官的轿里,打在乌纱帽上。府官大怒,伙伴见了,吓得四窜逃走。他只好硬着头皮,上前讨球。

“谁家野孩子?在大街上撒野!”府官铁青着面孔问。他答道:“大人政绩卓著,境内平安,人民康乐,小子得以与众共戏球艺。”

“顽皮的孩子!”府官转变了语气说,“看你蛮聪明伶俐的,我出一对联,对得上,就还球给你。”

“请大人出题。”他说。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府官说。

“太守二千担,独公……”他不加思索地说。

“怎么不说完呢?”府官问。

他说:“要是你把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

府官听说微笑说:“这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刁客!”纪晓岚拾起府官投回的球,长揖后转身就溜。

“顽皮的纪晓岚”顽皮吗?“顽皮”是府官的看法,不是我们的看法,更不是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刚刚相反,他并不是什么“爱玩爱闹,不听劝导”的顽皮孩子,而是一个活泼、勇敢、聪慧、懂礼的好少年。

不是吗?小孩只无意失手,府官就破口大骂,什么“野孩子”啦,“撒野”啦,倒是他自己真个“在大街撒野”;可年幼的纪晓岚却以礼相待,大胆地上前说明了原委:“大人政绩卓著,境内平安,人民康乐,小子得以与众共戏球艺。”这番话表面在歌功颂德,实际是话中有话:失手是因为“戏球”,戏球是因为你府官创造了我们戏球的条件,这里隐含了一个因果关系的直接推理。我们失手你尚且有责任,何况是你主动走过来碰到的呢?怎能如此蛮横,大耍威风呢?

府官挨灌了这一气“辣椒米汤”,就只好“转变了语气”;可马上又拿出了难题,对上对联才还球。对不上,当然就“对不起”了。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府官的上联,的确是既刁且狡的:在内容仍在继续训斥,在文字上却是现场指事的。这种对联,往往难对。

可是幼小的纪晓岚却“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太守二千担,独公……”对得绝妙:“二千担”既可实在指俸禄,也可夸张指官多;特别‘独公’后面那个字让府官去填,“要是你把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一“廉”一“贪”,逼府官交出了球来。

纪晓岚妙语之妙,不独在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的对仗工整上,而且在“礼”字当头、“理”在其中,把表面看似无理的事,实际讲一番无可辩驳的道理来。

讲礼只是停在口头上,言不由衷,那是虚伪;情动于中,言出行随,才是真讲礼。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就是提倡真讲礼,讲真礼,也是讲真理。应酬的妙语,就是应当这样,“礼”字当头(礼多人不怪),“理”在其中。这就是我们主张“理前之礼”。

2.慧中之惠

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形:无论在候车室或火车上,有人“独霸一方”,摆出“一”字形躺在长椅上。问他“有人吗?”“有人。”其实并无他人。或者随口一答继续睡觉,或者答都不答,装着睡着。你要是说“这是公共的椅子,怎么来这里睡觉呢?”他立即由反感而反驳:“既然是公共的椅子,为什么不能睡觉呢?谁叫你不先来睡觉呢?”甚至还会讲出更难听的话,由动口而动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番情形。

火车上。一位年轻的母亲,终于抱着孩子挤进了车厢。在几乎身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下,她身旁一张长椅上却躺着一个佯装睡觉的青年人。不懂事的孩子老是吵着:“妈妈,我要坐椅!妈妈,我要坐椅!”这位年轻的妈妈略微沉思了一会,大声对孩子说:“好孩子,别吵。叔叔累了,等叔叔休息一会儿,他会让给你坐的。”果不其然,年轻妈妈话音刚落,小青年倏的一下翻了起来,主动向这两母子让座了。(www.xing528.com)

为什么面对相同情况,采用不同说话,效果迥异呢?

有人认为年轻妈妈的讲话,是用在交际中的“草船借箭”术,借助高尚的动机,为小青年设计了一个“本性善良,只因疲惫,不能施善行”的形象,受了这“善”的鼓舞,于是起而“行善”了。这当然是不错的,但又是不够的:年轻母亲的公关妙语,除了妙在启发青年的良知、羸发青年的自觉的“慧”上,还体现了慧中有惠,这才是真正的、完全的“慧”。

首先,她考虑到对方的“惠”:“叔叔累了,等叔叔休息一会儿”。表现出善解人意,并做出先人后己的榜样。她没有居高临下训斥人家:“这是公共的椅子,怎么来这里睡觉?”表现了彼此的平等和对对方的尊重。

其次,也考虑到自己的“惠”:“他会让给你坐的”。并用考虑他人的“惠”的启发,达到了自己的“惠”的目的:青年果然让座,母子全都落座了。

年轻妈妈的妙语,就妙在体现人际关系的互惠互助、平起平坐、相信相容的三个原则上,这就是我们想在“慧中之惠”中所概括的全部蕴含。

3.迷人的猴子

这则轶事,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天,达尔文去赴宴,席间,与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士坐在一排。

这位美人带点玩笑的口吻向科学家提出问题:“达尔文先生,听说您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

达尔文看了她一眼,彬彬有礼地答道:“是的。不过,你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

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经历了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达尔文所处的当时,并不是尽人皆知的道理。这位年轻美貌的女士也许出于半信半疑,也许出于好笑好玩,向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并不科学(没有分清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的问题。

“是的。”达尔文对自己的学说、对女士的提问,都作了明确的肯定。接着用“不过”一转,看似要提出例外的情况,继而用“不是……而是……”的等立复句予以进一步肯定。达尔的妙语之妙就在于:用先否定后肯定的“不是……而是……”,非常自然、非常巧妙地赞扬了女士的迷人的美丽。

赞扬具有极大的魔力,在调谐人际关系上,简直可以视同生命的阳光与空气。正如美国管理学家玛丽·凯所说:“赞美是一种有效而且不可思议的力量。”人们都有双重的赞美的需要:受到称赞和称赞别人。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人们就会丧失进取心和自信力。当然,赞扬什么、如何赞扬,要因人因事、因情困境而异,象达尔文对那位年轻美貌女士的赞扬简直可以说是“妙语天成”的。

赞扬必须是发自深心、诉诸真情,符合实际、明确具体的。假借别人之口,或者背后予以赞扬,即所谓“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方法与效果上则更为可取。《红楼梦》写贾宝玉薛宝钗等劝他作官为宦、仕途经济的话不满,对史湘云和袭人说:“林姑娘从未说过这些混帐话嘛!要是她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巧这时黛玉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这些话,使她“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二人更加推心置腹,恋情更加水乳交融了。

当然,一味赞扬并不可取。对小孩,会使其娇生惯养;对成人,会使其听不了批评意见,变成“豆腐掉在灰里——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

4.骂莫骂羞处

中国有句俗话:“打莫打人痛处,骂莫骂人羞处。”当然,这既不是“最高指示”,也不是“绝对真理”,所以在实际上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打对手的痛处,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教他永世不得翻身;就是要骂对方的羞处,骂得把裤子都脱光了,弄得大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最后被骂者只得跳河。

有一次一个籍籍无名的学者来看东坡,带着一册诗,问东坡意见如何。这位穷学者读得抑扬顿挫,显得很得意。“大人觉得鄙作如何?”他问道。

“可得十分。”苏东坡说。

对方面有喜色。东坡又说:“诗有三分,吟有七分。”

这位学者既“籍籍无名”,又毫无自知之明,诗歌写得不好反要卖弄讨好。不点破,不诚实;太直露,又不雅。于是对其“羞处”采取是含蓄的点拨。

“可得十分”,十分好,很了得,难怪“对方面有喜色”;谁知东坡是欲抑先扬,然后才分解了这“十分”是“诗有三分,吟有七分。”真相大白,令人解颐。

唐代名臣狄仁杰,为政有方,但在武则天即位初年被人诬害下狱,贬为小令。终因政绩卓著,屡建奇功,又被召回京者,充任内史。

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郡任职,干得很出色!现在想知道背地里诽谤你的是哪些人吗?”没想到狄仁杰却推辞说:

“如果陛下认为我有错,我当改正;若能当面明白地告诉我,那更是为臣之大幸。我本不知道那些诽谤过我的同僚,这样我跟他们还能相处得很友好。所以我请求陛下,不要告知他们的名字罢。”

狄仁杰作为唐代名臣的有名,恐怕原因之一也在这宽宏大量上。他的宽宏的气量,自然得到了武则天的赞赏,但真正值得赞赏的,恐怕还是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深邃智慧上:不记人过的坦荡胸怀,不骂羞处的恢弘气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