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舆论:一种具有压力的'舆论阴影'

潜舆论:一种具有压力的'舆论阴影'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来说,潜舆论是指公众没有公开表达的意见和观点,是潜在或萌芽状态的舆论。公开与否,是判定潜舆论与显舆论的标准。公众能够知觉到的一定范围内较为一致的公众情绪,也是一种潜舆论。因此,我们也应对情绪型潜舆论予以高度重视。这种情况下,一些潜舆论的主体通常会选择隐蔽的方式进行私下讨论,避开言论风头。作为一种社会情绪的真实表达,潜舆论对党和政府以及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一种具有压力的“舆论阴影”。

潜舆论:一种具有压力的'舆论阴影'

简单来说,潜舆论是指公众没有公开表达的意见和观点,是潜在或萌芽状态的舆论。公开与否,是判定潜舆论与显舆论的标准。

1.潜舆论的两种类型

潜舆论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信念型潜舆论——未公开表达的信念;二是情绪型潜舆论——感觉到而又不易准确捕捉到的公众情绪。[6]

舆论的深层次内容信念,是一种潜在的舆论。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有着预存立场,即以往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较为牢固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着个人意见的基本倾向,是预先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观念,这不是一般的对具体问题的看法,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相对固定的价值观道德信条、最基本的好恶等带有所在群体特有传统、现实政治经济体制印记、个人性格特征的信念。信念是人们既有的关于现实世界准则,包括立场、价值观和道德信条等,往往左右着人们对具体问题的看法。预存立场相近的公众,其信念构成舆论的深层内容,需要接触具体舆论客体才会显露出来。由于生活于不同社会群体之中,公众的信念差异亦会很大;即使生活于同一个群体中,个人间的信念也存在着差异。因而,我们不易对信念型潜舆论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测量。

公众能够知觉到的一定范围内较为一致的公众情绪,也是一种潜舆论。情绪是公众对事物的估量,这种估量通常是直觉式的,同时又依赖于记忆,一般较为含糊地表达了公众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当社会发生较大变动时,人们会习惯性地调动既有记忆,不经意地运用信念进行对比判断,并以兴奋、愉快、敬慕、悲怆、焦虑、厌烦、冷漠、恐惧、愤怒等形式表现出来。不少舆论客体最初引发的是公众情绪,而非直接的较为清晰的意见,因而,能够觉察到的一定范围内较为一致的公众情绪也是一种潜舆论。对此,刘建明的论述较为全面:“公共情绪是一种集合社会心理,它的外在形态一般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普遍情绪,并通过只言片语透露出来。”“潜在舆论是意见的萌芽或潜伏形式,情绪是这种舆论的唯外部形态。”[7]

情绪型潜舆论是公众意见倾向的征兆,尽管缺少理性和清晰度,但它却是舆论较为真切的形态;加之,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在较少约束的情况下,无形中使得它反而拥有了几分纯真。因此,我们也应对情绪型潜舆论予以高度重视。如果对非理性的情绪型舆论引导不力或出现引导失误,可能导致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显舆论和行为舆论。(www.xing528.com)

2.潜舆论的特征

潜舆论具有隐匿性强、负面声音多、引导难度大等特点。[8]

第一,潜舆论的隐匿性强。一方面,潜舆论往往围绕着一个不宜公开议题的话题展开,这种话题有可能是法律法规中明文禁止的内容,也有可能是存在现实利益纠纷但无法公然进行声讨的对象。这种情况下,一些潜舆论的主体通常会选择隐蔽的方式进行私下讨论,避开言论风头。另一方面,潜在舆论主体所关心的对象,往往在官方舆论场中欠缺声音,大众媒体不关心或不便关心这些话题,这种潜在的舆论多通过民间渠道来纾解自己的情绪。而在一般的民间舆论中,这种低调的声音也往往十分小众,只能在亲朋好友、邻里师生之间进行分散化、碎片化的传播,无法形成更大的规模和更完善的舆论体系。

第二,负面声音居多。除了讨论对象的敏感性外,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愿接受正面肯定意见,而排斥负面批评意见,于是负面意见就很难公开表达出来,这些不便表达的负面意见更多地便成为潜舆论。所以,潜舆论本身以批判、抱怨、讽刺的意见居多。随着网络传播的兴盛,人们越来越倾向通过互联网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虚拟的网络平台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限制,给了人们一种看似真实的安全感,潜在舆论的公众通过私人聊天等更为隐匿的方式加深了这层保护,因此,那些负面意见更容易在私下得到非公开的表达,而使负面声音越来越多。

第三,引导难度较大。潜舆论的引导难度,就在于它在社会中通常进行的是“地下活动”,与能够在公开场合或公共平台“振臂疾呼”的显舆论不同,潜舆论的动向与强度难以捉摸,但又无法因此而忽视它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情绪的真实表达,潜舆论对党和政府以及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一种具有压力的“舆论阴影”。尤其是极具消极倾向的潜舆论,如果不及时引导,在时间的积累与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潜舆论会朝着显在的状态发展,并且在社会情绪的挤压下,一旦达到一定的临界点,这种潜舆论就会迅速变质,形成舆论爆发乃至于酿成舆情事件。因此,如何在隐性的舆论场中捕捉到舆论主体的消极观念,并对症下药及时予以疏导,也是舆论引导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