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塘下:永康村落的起源与传承

黄塘下:永康村落的起源与传承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家谱记载,景龙公第六世孙李拯公是黄塘下李氏的建村始祖。如今,黄塘下还存有两处18穴遗址,而“黄塘”经几代人的修整,周边水土保持良好,塘中之水早已变清。不知从哪代人起此塘不再有“黄塘”之称,但“黄塘下”这个村名一直延续至今。每到清明节,黄塘下李氏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带上祭品,前往石塔下、黄塘下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纪念景龙公。

黄塘下:永康村落的起源与传承

素有“早上下雨涨大水,下午转晴断水流,三日晴天苗晒枯,挑水浇苗不还魂”之称的黄塘下,已有600多年的建村历史。该村只有李、王两姓,其中李姓约占七成。如今,村碑附近的农田曾是黄塘下的发祥地——瓦屋坟,这其中的故事要从李景龙公说起。

李景龙,字振飞,南宋末年抗元功臣。1262年随永康李氏南派先祖——李景信等堂兄弟,由括苍青田迁徙至永康城东石塔下定居,为永康李氏东派始祖。

景龙公生于南宋绍定癸丑(1233年),自小天资聪颖,秉性不凡。其伯父十分看重他,曾对人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能振兴家门,但他天生傲骨、刚烈耿直,处世定是不肯随波逐流的啊。”

公元1252年,年仅19岁的李景龙参加会试即获第一,随即被两淮制置使刘公慧眼所识,召为下属。次年,李景龙出差经过郡城,在官僚宴会上语惊四座,深受宋宗室的皇亲国戚所喜爱,被招为郡马。李景龙为官忠诚刚毅,在官场上步步高升,至理宗景定三年被授台谏大夫之职。

在任期间,正值贾似道专政弄权,误国殃民,皇帝被架空,官员百姓敢怒不敢言。李景龙身为谏议大夫,不避权贵,刚正敢言,一再向皇帝上疏弹劾奸臣,但均被中堂史邹应龙藏匿不报。

忠臣上疏不达皇帝,国策失误接二连三,招致外侮源源不断而来,南宋连连失地丧师。度宗咸淳三年,蒙古大将阿术又出兵攻打重庆,眼见半壁江山危如累卵,李景龙虽为文官,但不忍坐视不管,请命为军中参议,奔赴四川前线,参与嘉定葛堡之战(今四川省乐山市)。由于敌强我弱,又没有援兵,战况惨烈,南宋将校以上官员战死70余人。李景龙志在忠君护国,可惜壮志难酬,在葛堡一战中为国殉难,年仅35岁。(www.xing528.com)

度宗皇帝为表彰李景龙生前“其心尽良,尽忠克孝,辅我朝纲,一生忠节”,为国英勇献身的难能可贵精神,特钦定加御葬,诰敕勒匾,鸣凤朝阳,荣归故里,特赐金紫光禄大夫,荫封吴国公,纪录12次。据传还赐金头银头陪葬,18具朱漆棺木、18穴安厝在黄塘下附近的双溪口、瓦屋坟、郭口等18处。

为防盗贼,景龙公的后代在瓦屋坟建宅,分派子孙看守。守坟人一边看坟,一边垦荒生产自给自足,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最早小小坟庵单家独户称不上村,后子孙渐渐兴旺发家建宅分居,形成了村落。据家谱记载,景龙公第六世孙李拯公是黄塘下李氏的建村始祖。

子孙在生产生活中少不了用水,就在瓦屋坟不远百步的上山坡处挖塘蓄水,此塘之水又能自流灌到瓦屋坟宅中,方便自己。由于当时山上十分荒凉,山坡植被少,处处皆是黄土,所蓄塘水自然略带黄色,由此有了“黄塘”之名,“黄塘下”也因此得名。

如今,黄塘下还存有两处18穴遗址,而“黄塘”经几代人的修整,周边水土保持良好,塘中之水早已变清。不知从哪代人起此塘不再有“黄塘”之称,但“黄塘下”这个村名一直延续至今。每到清明节,黄塘下李氏村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带上祭品,前往石塔下、黄塘下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纪念景龙公。

(李 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