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洲淤涨现象观察与描述-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沙洲淤涨现象观察与描述-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时围绕着是否应对江中沙田征税一事,在君相臣下间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议。以近臣梁俊彦为首的一派向皇帝建言,他们认为各地沙田芦场颇为可观,应该予以征税,可以添助军饷。我们透过叶颙“田随沙涨,而出没无常”这句话可约略看出时人对沙洲演变的观察与认识。这里对“沙田”有着明确的定义,指的是南方江淮地区泥沙堆淤而成的田,有的是江滨沙地之田,有的是峙立于江心沙洲中之田。

沙洲淤涨现象观察与描述-中国历史地理评论第二辑

就笔者所见,将河流江心中淤出的沙洲开垦为沙田最早出现在宋代。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唐中叶安史之乱及其后的黄巢农民军起义、两宋之际的靖康之难都引发了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下,中原北人大量南迁,分布在江淮间的密度尤大。两宋以来,人口逐渐增长,大量北来移民更加速了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也就相对加大,人们开始将目光投注于江中沙洲,对其开垦利用。南宋时围绕着是否应对江中沙田征税一事,在君相臣下间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议。此事当时影响颇大,在《建炎杂记》、《宋史·食货志》以及一些文集中都有相关记载。以近臣梁俊彦为首的一派向皇帝建言,他们认为各地沙田芦场颇为可观,应该予以征税,可以添助军饷。宋孝宗“乃诏淮东西绍颂、张津、杨倓同三路漕臣措置,而俊彦总制之”,其时当政的臣相叶颙虽“深不以谓然,而弗能止也”[7]。宋孝宗问臣相叶颙的意见时,叶颙奏以“沙田乃江滨地,田随沙涨,而出没不常”而请罢征[8]。叶颙因担心民心不稳,引起变乱,便背后斥责近臣梁俊彦之举。

我们透过叶颙“田随沙涨,而出没无常”这句话可约略看出时人对沙洲演变的观察与认识。元代王祯《农书》中有关于“沙田”的阐述及其对宋代沙田应征税与否的这段争议的记载,而这段文字则更明显地体现了当时人对沙洲淤涨坍消及其水文力学原理的理解:

沙田,南方江淮间沙淤之田也。或滨大江,或峙中洲,四围芦苇骈密,以护堤岸。其地常润泽,可保丰熟。……旧所谓坍江之田,废复不常,故亩无常数,税无定额,正谓此也。宋乾道年间,梁俊彦请税沙田,以助军饷,既旋行矣,时相叶颙奏曰:“沙田者乃江滨出没之地,水激于东,则沙涨于西;水激于西,则沙复涨于东。百姓随沙涨之东西而田焉,是未可以为常也。”(www.xing528.com)

这里对“沙田”有着明确的定义,指的是南方江淮地区泥沙堆淤而成的田,有的是江滨沙地之田,有的是峙立于江心沙洲中之田。据此可知,至迟在宋代乾道年间以前,人们对这一现象已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即所引之“水激于东,则沙涨于西;水激于西,则沙复涨于东”等句所揭。也就是说,水流冲激东岸,则西岸淤涨出沙洲;水流冲激西岸,则东岸又涨出沙洲;并如此往来反复更替。这就说明,人们已正确认识到水流对岸线的冲刷作用及水中所含泥沙对岸线的堆积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