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为论:三者同归宿,教育可能论

修为论:三者同归宿,教育可能论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之修为论,以其自具之性说为基础,先知后行之思想为背景而营其动作者也。而明道得知之后,则三者为同一归宿。此以今日之言词表之,则为教育可能论。又《中庸》对此可能论而称之为近道,且为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而知道行道者劝也。

修为论:三者同归宿,教育可能论

中庸》之修为论,以其自具之性说为基础,先知后行之思想为背景而营其动作者也。其性说即前述之性有三品说。上品为圣人而生知安行者,此亦何需于修养。《中庸》所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即此之谓。反之则中下两品,大有修养之必要。盖此二者,一则为学而始知,一则为困而后知也。而明道得知之后,则三者为同一归宿。故虽中品下品,但积修养而不怠,则知道而达诚不难矣。此以今日之言词表之,则为教育可能论。又由行之一面言之,上品安行,中品利行,下品则勉强而行。而其终极,至于行之成功时,则无何等之差别。

又《中庸》对此可能论而称之为近道,且为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而知道行道者劝也。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十三章),为前者之例。又“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二十章),为后者之例。总之道者,仍不外于率性而已。

然则修为修养之法如何?《中庸》则以下列二方法答之。(一)尊德性;(二)道问学。今再详为论述于下。

尊德性 此读如字而为尊重各个自身之德性是。指实言之,不外存养省察之功。何则,率性为道,离己之性而他求之为不可能。故为尊重自己之德性——良心,势不能不需于存养省察之学功。存养者,简言之为宅心之体也。杜绝心寇人欲之来侵,而时时澄清其本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则存养之功在是矣。省察者,审慎于心之用(动)也。一念之起,因而考虑其合理与否,从其合者而不使之走入于否也。《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首章),此兼存养省察而言之也。其专言省察之功者,则如“《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三十三章)又专言存养之功者,则如“《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同上章)凡皆言尊德性之功也。

次再分内外二方面观之,内的方面,即前言之“内省不疚,外的方面,即前言之“不愧屋漏”。此与《大学》诚意章之戒自欺而求自慊之意,若合符节。

道问学 道问学,即步趋学问之谓。朱子诂道为“由”,最为允当。《中庸》于此等功夫而举出五目:(一)博学;(二)审问;(三)慎思;(四)明辨;(五)笃行(二十章)。再详述之,博学为广博其学,审问为详审其问,慎思为熟慎其思,明辨为明确其辨,笃行为敦笃其行是也。(www.xing528.com)

次再仔细考察前述之五者,博学、审问,为学于己而问于人,可称为外的知识,慎思、明辨,为自思念而自辨别,可称为内的知识,笃行则切实行其所知者也。而此为学知利行之法。《中庸》则更谆谆于困知勉行之法,而举百倍之功。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功既尽矣,则成效立彰。故又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百倍其功之效也。

《中庸》又云:“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明上述学问上之心得。其关系,则择善者,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者,为其体系之功,固执,则示笃行者拳拳服膺之心态也。盖诚为伦理道德之渊泉,为到达此渊泉,实现此诚,先知善,然后固执而实行之,此学问之要道也。此所谓善,要之为伦理之极轨。以他之言词表之,则择善为学知之功,固执为利行之功。而此学知、利行,谓为学问上之两大要义,亦无不可。

要之道德目的之诚,如上所述,可由尊德性、道问学而致之。又由前述中为诚之主观的显现,和为客观的状态二语观之,则致中和之道,其有待于尊德性、道问学之功夫,无俟多言。

此外观其先学知择善而后固执利行,则《中庸》亦与《大学》同为先知后行说,至为显然。兹为便利说明计,表示如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