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指导性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指导者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担任的重要角色。(二)问题性“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整个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都是通过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来进行的。所以,学生的自主建构是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的区分所在。探究式教学本身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指导性

指导性是探究式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指导者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担任的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完全自由的探究不是真探究,教师“填鸭式”的指导也同样不是探究教学。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建立公平、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一个开放、舒适的探究环境和氛围。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成功的探究式教学课程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整个课程进行全面的设计,以便能够作为整个教学的执行导演,指导学生顺利探究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看,需要将前后知识体系建立联系。凡是有探究价值的知识或者数学问题,都可以列入探究教学的仓库中,以备随时使用。其次,从学生上看,需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问题去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探究环境。最后,从时间上看,需要把握上课阶段的重心,不仅重视问题的结果,更要重视发生的过程,明确整堂探究教学课的目标,要重视每块内容的时间分配。这样的指导性比传统教学模式要求的指导性高了许多。

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毕竟是个复杂的过程,整个环节的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甚至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指导也体现在必要的讲授上。

(二)问题性

“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整个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都是通过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来进行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让学生能够从书本知识联系于历史故事,联系于生活实例,对探究式教学的质量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建构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目标是为了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建立新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在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在客观环境的相互影响作用下来对知识进行建构。每个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不一样,好奇心也不一样,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真实情况,将所学知识创设于具体真实的画面中,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产生接受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更加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指引下达到对知识的建构。长期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必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www.xing528.com)

(四)自主性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建构过程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建构是指教师将知识的发现与提出、假设与实验、交流与合作、建构与探究的权利让位于学生,学生承担和享有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权利,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是对学生个人知识合法化的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接受式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地接受教师呈现的知识定论,选择的权利在于教师,教师来决定呈现哪些知识,以什么样的形式和顺序呈现。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性,要求教师放下手中权力,让学生做课堂、知识的主人,让学生做有思想的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教师放权并不代表放任不管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的自主建构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性。所以,学生的自主建构是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的区分所在。

(五)创新性

传统式教学体现的是教师作为教授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接受者,没有太多的探究呈现,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本身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是可以让知识、让科学在探究的过程中达到再创造的过程。在问题的创设中、提出问题的假设中、同学之间的思维碰撞中,都在体现着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中,体现着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各自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为走进社会生活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创新性不仅体现在探究式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上,也体现在探究式教学终极目标上,即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一个成功的探究式教学案例,建立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以问题教学作为教学核心,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21世纪人才。因此,这五个特征是联系非常紧密的整体。

自主性是中心,学生的自主性是核心特征,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数学问题”作为教学核心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就是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服务的。指导性、问题性、建构性三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教师的指导性必须是在问题上指导的,没有教师的指导,知识的建构过程将失去方向,但没有问题上的交流,知识的建构性、指导性就将变味了。这三者需要成功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最终也就是为了学生的创新性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