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菌药物是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因素

抗菌药物是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引发肠道微生态失调的因素1.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目前发生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最主要的因素。如各种急性腹泻病包括轮状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的肠炎,由于引起腹泻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损害肠黏膜,大量繁殖,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调。

抗菌药物是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因素

正常条件下,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微生物与环境间的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即便受到一些干扰影响平衡,该系统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再度重建。但是,当受到大的干扰和破坏时,平衡会被打破,从而出现微生态的失衡。

肠道微生态失调(dysbiosis)是指在外环境影响下,正常的微生物种群之间和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或发生组成紊乱,由生理性结构转变为病理性状态。简单说就是体内菌与菌的失衡,或是菌与宿主的失衡,或是菌和宿主的统一体与外环境的失衡。

(一)微生态失调的分类

微生态失调可以依据菌群改变性质分为菌群比例失调和菌群易位,依据临床表现分为亚临床型和临床型。

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是最常见的一种微生态失调形式,是指在肠道内正常菌群发生了数量或者菌种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常居菌群的数量和密度下降,而过路菌群和环境菌的数量和密度升高。严重的菌群失调可使宿主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1)肠道菌群比例失调:肠道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失调,需氧菌比例增多,而厌氧菌比例减少;耐药菌与敏感菌比例失调,耐药菌增多,发生院内感染;原籍菌与外籍菌比例失调,外籍菌增多,严重失调可发生二重感染。

(2)肠道菌群寄生部位失调:即肠道微生物群易位,又称定位转移(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其指正常菌群离开原来特定的生存空间,移位到其他部位,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可分为横向移位和纵向移位。①横向易位:是指菌群由原来的生存部位向周围转移,如细菌从下消化道向上消化道转移、从下消化道向胆道转移、从下消化道向呼吸道转移、从下泌尿道转移到肾盂以及从阴道转移到子宫等。②纵向易位:是指菌群由黏膜或皮肤表面向纵深转移,如肠道内细菌突破肠道黏膜屏障进入肠系膜淋巴结或门静脉系统,进一步到达远离肠道的其他器官。肠道细菌纵向移位可以引起各种内源性感染,甚至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重型膜腺炎等。

肠道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失调,需氧菌比例增多,而厌氧菌比例减少;耐药菌与敏感菌比例失调,耐药菌增多,发生院内感染;原籍菌与外籍菌比例失调,外籍菌增多,严重失调可发生二重感染。

(3)肠道菌群数量失调:按其严重程度通常可以分为三度。①一度细菌失调: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菌群失调较轻,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常无不适或仅有轻微排便异常,为可逆性改变,祛除病因,不经治疗也可自行恢复。②二度细菌失调:又称为局限微生态失衡,一般不能自然恢复,即使消除诱因,仍保持原来的菌群失调状态。需要积极治疗,协助患者恢复菌群平衡状态。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③三度细菌失调:也称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为严重的菌群失调,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占绝对优势,例如伪膜性肠炎。临床表现为病情急且重,必须及时积极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多发生在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射线照射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

2.血流感染 也属于菌群易位后的一种感染形式。正常血流系统处于封闭无菌状态,如果体表体腔的菌群发生纵向移位,进入血液,则引起血流感染,包括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如果侵入血流的细菌随着血液循环,在远离的部位引起感染形成病灶,则称为易位病灶,如脑、肝、肾、腹腔、盆腔等处的脓肿。(www.xing528.com)

3.免疫功能受损 免疫功能完整的宿主具有完整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功能,具有不断纠正菌群失衡的能力,维持着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即使出现一定程度的菌群失调或菌群易位,机体仍然能够通过免疫反应进行调整和控制,保持健康。一旦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即使正常菌群本身没有改变或者轻微的菌群变化,也可能会造成微生态失衡,甚至引起疾病。

(二)引发肠道微生态失调的因素

1.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是目前发生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最主要的因素。虽然抗菌药物对控制感染性疾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造成的微生态失衡日益突出。抗菌药物对微生态的影响包括:①在消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大量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调。②在消灭敏感性细菌的同时,耐药性细菌大量增殖和传播。③通过改变正常菌群,影响宿主的免疫功能,增加许多疾病的风险。抗菌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取决于抗生素的种类和抗菌谱、给药方式及患者情况等。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越多,抗菌谱越广,使用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肠道微生物群失调。

2.宿主因素 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功能异常和疾病是引起机体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其中免疫功能受损尤其重要。

(1)皮肤、黏膜屏障受损造成菌群移位:开放性外伤和烧伤可以造成皮肤屏障的破坏;任何手术均可不同程度地破坏人体生理结构,从而有损正常菌群的微生态环境。如胃肠道手术可以改变胃肠道生态环境而造成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或失调。

(2)原发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由于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的缺陷引起免疫反应缺如或低下,导致机体易发生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和微生态失调。

(3)免疫功能受抑制:某些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包括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者接受同位素等放射治疗的人群,其免疫功能下降,可引起微生态失衡。

(4)感染性疾病:许多外源性感染性疾病可以造成感染部位的菌群失调。如各种急性腹泻病包括轮状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的肠炎,由于引起腹泻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损害肠黏膜,大量繁殖,导致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同样呼吸道病毒感染也可引起局部黏膜病变,造成细菌易位入侵,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

3.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及食物成分、食物中农药和防腐剂残留、水源、土壤等污染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环境中空气污染也可以影响呼吸道菌群。此外,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全球一体化的交融发展、剖宫产增加、配方奶喂养增加、环境的过度卫生、食用加工食品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紧张等,因此而造成的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病、过敏、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均可以影响人体的微生态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