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黔东南C县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研究成果

贵州黔东南C县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文化教育问题是中国固有的问题,只不过由于教育自身的“保守”特性及教育的旨趣所在,这一问题被“同化”和“一体化”掩盖住了。尽管费孝通先生没有专门论述中国民族教育的问题,但他这一理论从民族关系的视角为中国民族教育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可以作为中国特色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代表。总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不管是在理论的探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硕成果。

贵州黔东南C县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研究成果

多元文化教育问题是中国固有的问题,只不过由于教育自身的“保守”特性及教育的旨趣所在,这一问题被“同化”和“一体化”掩盖住了。[15]多元文化教育并非只存在于西方多民族国家,在我国也同样引起关注。可以说多元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有所区别。首先,在文化多元这个基本特征上,当代中国的多元化在一定时期内将是一元调控下的多元化。换言之,只有在一元调控下,才存在多元并存的局面,才有文化形式的纷繁多样。可见当代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元化与西方国家那种无中心的多元化是不同的。[16]其次,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方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经历了由关注族群到关注其他社会群体、由单一课程学习到教育整体改革的认识过程。而我国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其他社会群体的教育始终是与国家统一的教育政策结合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民族教育问题予以了较为充分的关注,但对其他的社会群体,如社会阶层、性别等则关注较少。[17]20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强调民族的平等与团结、国家一体与民族文化多元的和谐共处。尽管费孝通先生没有专门论述中国民族教育的问题,但他这一理论从民族关系的视角为中国民族教育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可以作为中国特色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代表。[18]

我国历来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教育政策,民族教育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从1949年至1991年,这是民族教育政策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此次会议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工作方针、内容、任务、语言文字等相关问题做了规定,为此后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奠定了基础。1956年6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会议讨论并确立了今后民族教育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1956到1967年《全国民族教育事业十二年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教育的研究成果,对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有了初步认识,同时提出了民族教育事业逐步接近和赶上汉族水平的奋斗目标。1981年2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尊重民族特点,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的教育规划,发展民族教育需要把加强国家支持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总而言之,应逐步建立与民族特点相符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阶段二,从1992年至2001年,这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3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会议从各个方面总结了民族教育的经验,指出了民族教育的地位、基本原则、今后发展任务及其实现任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阶段三,2002年至今,这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7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抓好学习;抓好落实,搞好结合;抓好总结,树立典型;抓好调研,完善政策。”2015年8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该决定为新时代我国民族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为进一步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历届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内容可见,正是由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民族教育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了民族特点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因而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19]

与此同时,特别是21世纪以来民族教育中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借助教育建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显得尤为迫切,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始逐渐进入政策视野。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04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特别是教育部2014年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不仅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而且更为具体地提出了分学段而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20]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7年9月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的、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增加大量的古诗文、传统节日、民歌民谣、民族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www.xing528.com)

总而言之,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不管是在理论的探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丰硕成果。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将教师专业发展视为一种在特定多元文化环境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去理解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理念与维度,探讨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