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井市地名志:英东村,历史背景、人数和地理特点

龙井市地名志:英东村,历史背景、人数和地理特点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村驻地为四峰屯,曾用名英东,因原驻地得名。2003年12月,撤销四峰村、前峰村,建立英东村,驻地为前锋。位于英东村驻地东北0.5千米,多坡岗地,海拔344米,聚落呈点状。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一、第二共2个村民小组,53户,248人。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位于英东村驻地东南4千米,多山坡地,海拔409米,聚落形态为孤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九村民小组,3户,10人。

龙井市地名志:英东村,历史背景、人数和地理特点

龙井市德新乡辖村,驻地前锋。位于德新乡驻地西南部。多坡地。东至金谷村,南至智新镇智新村,西至智新镇明东村,北至南阳村。原村驻地为四峰屯,曾用名英东,因原驻地得名。

2003年12月,撤销四峰村、前峰村,建立英东村,驻地为前锋。2011年末,辖前锋、永寿洞、刘家屯、长寿洞、四峰、优洞、中优洞、上优洞8个屯,9个村民小组,209户,806人,其中朝鲜族76人。面积11.8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23.47公顷,均为旱田。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烤烟、蔬菜。以玉米、烟叶种植为主,兼顾畜牧业,主要养殖羊、牛等。村中部有德新至水东公路经过。

英东村委会

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英东村驻地。位于德新乡驻地西南5.5千米,多坡地,海拔353米,聚落呈块状。初以姓氏得名安家洞。因名不妥,1982年,以地理特点更名为前锋。清光绪末年建屯。原为前峰村驻地。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三、第四共2个村民小组,56户,257人。耕地面积70.49公顷。

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英东村驻地东北0.5千米,多坡岗地,海拔344米,聚落呈点状。朝鲜语地名,始以人名得名永春洞。因名不妥,1982年,取长寿之意更名为永寿洞。清光绪末年建屯。原属前峰村。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一、第二共2个村民小组,53户,248人。耕地面积66.27公顷。

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英东村驻地西南0.2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55米,聚落呈块状。有一刘姓始居,故得名。清光绪末年建屯。原属前锋村。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五村民小组,35户,130人。耕地面积44.42公顷。(www.xing528.com)

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英东村驻地西南0.9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55米,聚落呈带状。朝鲜语地名,初以姓氏得名杨家洞。1982年,取长寿之意更名为长寿洞。清光绪末年建屯。原属前锋村。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六村民小组,45户,205人。耕地面积42.23公顷。

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英东村驻地西南1.8千米,多坡岗地,海拔368米,聚落呈带状。始以人名得名英东。因名不妥,1982年,以附近四个小山峰更名为四峰。清光绪初年建屯。原为四峰村驻地,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七、第八共2个村民小组,35户,142人,其中朝鲜族76人。耕地面积113.63公顷。

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英东村驻地东南2.4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80米,聚落呈散列状。朝鲜语地名,以姓氏得名吴洞,“优”为“吴”之朝鲜语音转,故得名。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四峰村。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九村民小组,5户,22人。耕地面积30.47公顷。

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英东村驻地东南3.4千米,多山坡地,海拔398米,聚落呈散列状。屯处优洞、上优洞之间,故得名。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四峰村。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九村民小组,12户,40人。耕地面积60公顷。

德新乡英东村辖农村居民点。位于英东村驻地东南4千米,多山坡地,海拔409米,聚落形态为孤村。屯处中优洞上方,故得名。清光绪初年建屯。原属四峰村。2003年随村并入英东村。聚落内有英东村第九村民小组,3户,10人。耕地面积62.23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