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化学:镧锕系元素及其应用

普通化学:镧锕系元素及其应用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3 年,Bohr 曾预言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部分元素可能与镧系元素相似,存在一组性质相近的锕系元素。此外,镧系元素具有延展性,抗拉强度低,导电性良好,是典型的金属元素。镧系元素的活泼性仅次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目前,镧系元素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材料和功能材料中,而锕系元素因与核燃料有关,其战略意义更显重要。

普通化学:镧锕系元素及其应用

f 区元素又被称为内过渡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下方,由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组成,共有30 个元素,其价电子构型为(n-2)f1~14(n-1)d0~2ns2,除了90Th 元素外,其他都具有f 电子。其中,15 个镧系元素以及ⅢB 族的钪(Sc)、钇(Y)共计17 种元素又被称为“稀土元素”。在历史上,“稀土”(rare earth)这个名词首先是那些稀有的、难以获取的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的统称。但后来被用来专指镧系元素及Sc、Y 元素。实际上,这些元素并不稀少,如Sc 的地壳丰度是Hg 的260 倍,而La 的丰度比Pb 还要高,所以有“稀土不稀”的说法。镧系元素中的钷(61Pm)最早是于1946 年由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反应堆裂变生成物中得到的,也可通过人工的方法由中子轰击Nd 来合成,它曾一度被认为是人造元素,但1965 年在处理天然高品位铀矿中获得了钷(147Pm)。从此,它便不再属于人造元素了。

15 个锕系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镧系元素之下。在1940 年之前,人们只发现了锕(89Ac)、钍(90Th)、镤(91Pa)和铀(92U)这几种存在于自然界的锕系元素,其他锕系元素是在1940~1961 年间人工合成的。1789 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M.H.Klaproth)在分析沥青铀矿中的混生矿石时发现了第一个锕系元素,并把这个新元素命名为铀(Uranium),意为天王星(Uranus),这是因为天王星当时刚被人类发现。1923 年,Bohr 曾预言元素周期表的最后一部分元素可能与镧系元素相似,存在一组性质相近的锕系元素。20 世纪40年代,Seaborg 提出锕系理论:与镧系元素相似,在锕后面有14 个锕系元素。锕系理论的建立为锕系新元素的发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镧系元素相比,锕系元素要稀少得多,而且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人工合成元素,有些元素的同位素只有在巨型回旋加速器中才能短期微量存在。例如,260Lr 是元素铹的最稳定同位素,它的半衰期只有3 min。但是相对于258Fm 的3.8×10-4s 来说,这个半衰期已经算很长的了。

镧系元素一般呈银灰色,其金属光泽介于铁和银之间,质地柔软,但随着原子序数增大有逐渐变硬的趋势。此外,镧系元素具有延展性,抗拉强度低,导电性良好,是典型的金属元素。镧系元素在一般温度下的顺磁性都相当强,具有很高的磁化率。镧系元素的密度、熔点除铕(Eu)和镱(Yb)之外,基本上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相反。

镧系元素的活泼性仅次于碱金属碱土金属。镧系元素能与大部分非金属元素反应,如O2、N2、X2(Cl2、F2、Br2)等;镧系元素能与水或稀酸反应,放出氢气;与大多数金属一样,镧系金属不和碱作用。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为易失去电子作还原剂,在大多数化合物中呈+3 价。由于镧系元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从它们的化合物制取金属时,通常采用热还原法(如钠、钾、钙、镁等还原无水卤化物)和熔融盐电解法(如氯化物熔融盐体系)。(www.xing528.com)

锕系元素外观像银,具有银白色光泽,都是有放射性的金属,在暗处遇到荧光物质能发光。与镧系元素相比,锕系元素熔点稍高,密度稍大,而且金属结构的变体多,这可能是锕系元素导带中的电子数目可以变动的缘故。锕系元素也是活泼金属,它们在空气中迅速变暗,生成一种氧化膜,其中钍(Th)的氧化膜有保护性,其他的较差。锕系元素可与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反应,特别是在加热时;能与酸反应,但与碱不作用;容易与H2反应生成氢化物,所以元素与水能迅速反应(特别是与沸水或蒸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同时放出H2

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分离提取都具有较大难度,主要是由于这些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它们在矿石中总是共生在一起,且锕系元素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所以给提取和分析造成了很大困难。尽管成功获得镧系和锕系元素不容易,但它们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镧系元素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材料和功能材料中,而锕系元素因与核燃料有关,其战略意义更显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