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生物评价与讨论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生物评价与讨论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绿素浓度均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与历史资料相比,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要明显高于历史水平,这可能与近年来莱州湾海区营养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海区富营养化有关。(二)微微型浮游生物秋、冬季,莱州湾聚球藻高丰度分布于支脉河口附近,并且在海区东部也有较高分布。(四)浮游植物莱州湾水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显著,高峰期出现在冬季,其次是夏季、春季,秋季最低。

莱州湾人工海岸生态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生物评价与讨论

(一)叶绿素a

莱州湾西岸总叶绿素a的浓度平均值呈现出显著的单峰型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夏季最高,达13.219 mg/m3,秋季次之,冬季较低,春季最低,仅为1.31 mg/m3。0.2~2 μm 级叶绿素比重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比重最高,冬季比重最低,仅占到了8.3%;2~20 μm 级叶绿素a比重全年所占比重保持最高,比重变化范围为35.3%~55.4%,冬季最高,秋季最低;>20 μm 级叶绿素a比重与0.2~2 μm 级叶绿素a季节变化趋势相反的特征,前者冬季比重最高,而春季比重则降为最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总叶绿素a及各粒级叶绿素a浓度均表现出随水温升高而上升增加的趋势,但各级叶绿素a比重与温度的关系则明显的不尽不相同,其中>20 μm级叶绿素a比重与温度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2~20 μm粒级叶绿素a比重与温度无显著的线性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在总叶绿素a的比重降低,而0.2~2 μm级叶绿素a比重与温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在总叶绿素a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莱州湾西岸冬、春季存在着明显的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演替,微微型替代小型浮游植物成为叶绿素a的第二大次要贡献者组分。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在调查海区全年总叶绿素a的主要贡献全年都达到了60%以上者。叶绿素浓度均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与历史资料相比,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要明显高于历史水平,这可能与近年来莱州湾海区营养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海区富营养化有关。

(二)微微型浮游生物

秋、冬季,莱州湾聚球藻高丰度分布于支脉河口附近,并且在海区东部也有较高分布。春季的主要高值区位于海区北部,夏季转向海区中部,且支脉河口出现最低丰度,与秋、冬季相反。

春、秋、冬季,微微型真核生物高丰度同样分布于支脉河口附近,只有夏季比较特殊,有两个丰度高值区,分别位于海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

细菌分布特点与微微型真核藻相似,也是在春、秋、冬季,主要的高丰度位于支脉河口。不同的是夏季高丰度位于海区的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

微微型浮游生物季节变化为:在夏、秋、冬季,丰度按时间顺序递减;春季开始爆发,重新回到丰度较高的状态,基本与夏季持平。

(三)微生物

各站位的数量统计显示,表层海水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总菌数、弧菌数量变化都随季节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离岸近的靠近河口海域大肠菌群数量较高,离岸较远的海域大肠菌群数量较低;离岸近的靠近广利港和小清河河口海域粪大肠菌群数量较高,离岸较远的海域粪大肠菌群数量较低。离岸远的海域弧菌群数量较高,离岸较近的海域弧菌群数量较低,并从北向南递减;离岸远的海域和支脉河河口总菌数量较高。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和弧菌数量均在夏季最高,平均分别为76 inds/L、38 inds/L、183 inds/mL;秋、春季较少,春季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数量平均分别为11 inds/L、10 inds/L,弧菌平均数量为31 inds/mL;秋季平均分别为10 inds/L、8 inds/L、42 inds/mL;冬季数量居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数量平均分别为20 inds/L、15 inds/L,弧菌为75 inds/mL。总菌数夏季最高,平均为177 500 inds/mL,春季次之,平均为24 750 inds/mL,秋、冬季最少,平均分别为9 067 inds/mL和1 692 inds/mL。在沉积物中:总菌数随季节变化不大;弧菌数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明显少于夏季。总菌在支脉河河口和其以北区域数量较高,并从北向南递减,远离河口和靠南的海域数量较少;弧菌夏季以小清河河口为中心,向北并向远离海岸方向递减;冬季以两河口中间近海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夏季总菌数平均为15 083 inds/g,弧菌平均数为98 inds/g;冬季总菌数平均为13 344 inds/g,弧菌平均数为98 inds/g。(www.xing528.com)

(四)浮游植物

莱州湾水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显著,高峰期出现在冬季,其次是夏季、春季,秋季最低。即表现为由春季向夏季逐渐增高,然后到秋季降到最低,形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低谷期,之后至冬天升至最高,形成水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高峰期。水采浮游植物优势种全部是硅藻,主要有双眉藻、新月柱鞘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细弱圆筛藻、斯氏几内亚藻、鼓胀海链藻等。莱州湾水采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均匀度指数秋季最高,夏、冬季均匀性指数较低。

网采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有显著的双峰型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冬季,次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次低值出现在秋季。即表现为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由春季低谷期向夏季升高然后到秋季降低,再到冬季升至高峰期。网采浮游植物优势种全部是硅藻,主要有月柱鞘藻、菱形藻、扭链角毛藻、中肋骨条藻、斯氏几内亚藻、细弱圆筛藻,斯氏几内亚藻是本研究调查优势度最高的浮游植物。网采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均匀性指数春季最大,秋季与春季相差不大,处于较高的水平,夏季和冬季均匀性指数较低。

(五)浮游动物

春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存在差异,夜光虫为四季共有优势种,夜光虫为春、秋和冬季共有优势种,强额拟哲水蚤为夏、秋季共有优势种,双壳类幼体为春、秋季共有优势种,火腿许水蚤、纺锤水蚤仅为冬季航次优势种,短尾类溞状幼体仅为春季航次优势种,长尾类幼体和无节幼体仅为夏季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季节性变化相似,秋季丰度和生物最高,夏季丰度和生物量最低。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夏季最高,春、秋、冬季差别不大。

(六)底栖生物

光滑河蓝蛤为全年的优势种,菲律宾蛤仔和寡节甘吻沙蚕分别为3个季节的优势种。春季种类数最多,为30种;秋季和夏季种类数相当,均为22种,冬季略低,为20种。大型底栖生物的总平均丰度为912.45 inds/m2。春季丰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其他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主要原因是由于春季软体动物小刀蛏的大量出现,其平均丰度高达2 536.36 inds/m2。大型底栖生物的总平均生物量为76.39 g/m2。春季生物量最高,为97.83 g/m2,其他依次为秋季(76.76 g/m2)>冬季(73.74 g/m2)>夏季(57.22 g/m2),光滑河蓝蛤为4个季节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在秋季和夏季较高,冬季较低。

潮间带生物秋季种类最多,为19种;冬季最少,为8种。日本刺沙蚕和谭氏泥蟹是全年的优势种,光滑河蓝蛤、薄壳绿螂和毛齿吻沙蚕为秋、春、夏季的优势种,主要分布于T1和T2断面;泥螺春季最多,主要分布于T1断面。潮间带生物丰度夏季最高,为1 858 inds/m2,主要是因为光滑河蓝蛤的贡献;其次为春季405 inds/m2,薄壳绿螂和泥螺的丰度较高;秋季为237 inds/m2,薄壳绿螂和光滑河蓝蛤丰度较高;冬季最低,为82 inds/m2。潮间带生物生物量夏季最高,为235.18 g/m2,光滑河蓝蛤贡献最大;其次为春季31.32g/m2,豆形拳蟹、泥螺和薄壳绿螂是生物量主要贡献者;秋季生物量为17.34 g/m2,薄壳绿螂、泥螺和光滑河蓝蛤是主要贡献者;冬季最低,为10.30 g/m2。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状况秋季优于其他季节,冬季最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