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文化与周围地形的完美结合

中国古都文化与周围地形的完美结合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因为这些王朝或政权的都城有险要的地势可以做防守的凭借。这是当时秦国的东门,也是秦国都城咸阳东方的屏障。当地既有道路通过,正说明这一方险要去处还有罅漏之处。在都城长安周围的有上关五座、中关四座。虽然这八关的设置为时相当短促,未久即废,却已充分说明洛阳周围防务上的一些罅漏处仍然可以借人力得到补苴。曹植时为鄄城王,所归的东藩即指鄄城国而言。

中国古都文化与周围地形的完美结合

历代王朝或政权选择都城都有一定的标准,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地理的因素。在地理的因素中,凭恃险要的地势实为一条重要的原则。这在拙著《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中已经有所论述。历代王朝或政权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地位,对于这一点一般都是十分重视的。当然也有由于其他的原因,未能多所兼顾,而不能不采取别的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北宋建都于开封,开封为四战之地,乏险可守,只能凭恃重兵,以相震慑。北宋开国时,全国养兵不过二十万。至仁宗庆历时,已增至一百二十五万九千,其中禁兵就有八十二万六千1。当时的禁兵固然也分番戍守郡县,实际上是全力在拱卫京师。可见其重要的意义。其他的王朝或政权也都在都城屯驻重兵,却不像北宋这样的雄厚。这是因为这些王朝或政权的都城有险要的地势可以做防守的凭借。不过任何险要的地势都不是没有罅漏之处。一些王朝或政权为了补苴这样的罅漏,都在费尽心机,以免有所贻误。设置关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关的设置,起源甚早。孟子曾经说过:“关市讥而不征。”2周礼》也有“关市之赋以待王之膳服”3。这都是城市附近征收商税的机构,还说不上有防守的作用。不过后来关隘终于在防守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至迟在战国时已经有了为防守而设置的关隘。苏秦说秦惠王,即曾说过,秦国“东有崤函之固”4。这是指崤山和函谷关而言。函谷关是一座有名的雄关。至迟在秦惠王以前已经建立起来了。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王垛村,位于弘农河的左岸。这是当时秦国的东门,也是秦国都城咸阳东方的屏障。当时秦国不仅东面有关,其西南北三方也都有关。西面为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南秦岭5。南面为武关,在今河南省西峡县西丹江附近6。北面为萧关,当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茹水河北7。这些关分别拱卫着咸阳的周围,为都城附近最早设置的关隘。

这几座关各自控制着一条通道。当地既有道路通过,正说明这一方险要去处还有罅漏之处。而补苴这样的罅漏,正是设置关隘的原因。这四座关城,除散关位于秦岭外,其余三座关不仅控制着所在的道路,而且分别是在所通过的道路的峡谷路段。函谷关位于崤函山地,经过当地的道路是一条典型的谷道。所谓“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8。向此进攻的武力,就是攻克了函谷关,这关西的谷道也是不易通过的。经过武关的通道,也是辗转于丹江岸旁秦岭南坡的山地。萧关虽在六盘山下,却在清水河的源头附近。清水河为汉时的乌水。这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向南进攻的大路。这条大路的南端能够有萧关作为控制,由北向南的进攻往往是不能得逞的。当然,任何军事要塞不是根本没有突破的可能,甚至还需要再作补苴。秦岭上的峣关,就是补苴武关的不足。峣关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也就是后来的蓝田关。由萧关南行,进入关中,须越过陇坻。这是一个有名的“岩障高险,不通轨辙”的地方9。这样高峻之处也是等闲不能轻易越过的。虽然如此,到后来还是在这里设了一座陇关10。秦时所设的关隘,当西汉建都长安时,还一样可以作为凭借。

根据唐人的记载,唐时于全国各地设关二十六座,分为上中下三等。在都城长安周围的有上关五座、中关四座。五座上关为京兆府的蓝田关、华州的潼关、同州的蒲津关、岐州的散关、陇州的大震关。四座中关为京兆府的子午关、骆谷关和库谷关,还有同州的龙门关11。蓝田关、散关都是秦汉时的旧关。蒲津关今为大庆关,在今大荔县废朝邑县东,这也是一座古老的关隘。西汉初年,曹参从汉王出临晋关12,就是指此而言。它虽位于长安东北,却没有函谷关那样重要。潼关始置于汉魏之间,它位于函谷关之西,因而代替了函谷关。大震关就是陇关。其他四关,子午关在今长安县西南,库谷关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13,骆谷关在今周至县西南14终南山雄踞于这几县境内,这几座关就是设在终南山上,龙门关则在今陕西韩城县东北龙门山侧黄河之滨。这几座关中不仅没有函谷关,而且也没有武关和萧关。这是当时有关战略的变化。不仅函谷关已经废去,萧关也同样不再设置,武关虽未废去15,却不在全国二十六关数内。可知当时据以防守的,仅是终南山和陇山,另外还有东侧黄河一线。

这样以设置关隘来补苴地势的罅漏,还见之于洛阳和北京。论形势,洛阳周围的山川不如长安的险要,所以汉高祖就舍去它不以为都。应该说洛阳在作为都城时,还是有一定的防守凭借的。周武王所说的“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伊洛”16,就是概括的论述。这是说洛阳南面有位于今河南省嵩县的三涂山,北有太行山,中间又有黄河和伊洛两水贯通着。可以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但和长安相较,仍应稍逊一筹,当然也需要有所补苴。前面曾经提到关中东面的潼关,其实这座潼关的设置,本是为了拱卫洛阳,而不是长安。潼关始置于汉魏之间,那时长安已经废不为都,无须再多置重兵。潼关位于崤函山地的西端,由西面来的进攻,就是攻破潼关,险峻的崤函山路仍然不易通过。这一点和秦与西汉的设置函谷关,有同一的用意。东汉末年,在洛阳周围设置了八座关,这是函谷、广成、伊阙、大谷、辕、旋门、小平津、孟津17。这里所说的函谷关,乃是汉武帝所移置的函谷新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门外。广成关在今河南省临汝县西18。伊阙关即今洛阳市南龙门。大谷关也在今洛阳市南19辕关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旋门关在今河南省旧汜水县西南20。小平津关在今河南省孟津县21。孟津关在旧孟津县。这八关绝大部分就在洛阳近旁,仅广成、辕、旋门三关稍远一些。广成关控制着由汝河来的道路,辕关控制着由颍河来的道路,旋门更控制着由黄河下游来的道路,这就使洛阳的防卫更显得严密。虽然这八关的设置为时相当短促,未久即废,却已充分说明洛阳周围防务上的一些罅漏处仍然可以借人力得到补苴。

鲁阳为今河南省的鲁山县。阳人去鲁阳百余里,故孙坚能于夜间由阳人至鲁阳见袁术。孙坚这次行军当是由汝河上游再北去洛阳的。《文选》卷一九载曹植洛神赋》说:“余从京师,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辕,经通谷,陵景山。”曹植时为鄄城王,所归的东藩即指鄄城国而言。鄄城国治鄄城县,即今山东鄄城县。曹植归东藩,要经过通谷,而通谷就是大谷,则大谷不应在洛阳之南,而应在其东南。曹植置辕于通谷之前,颇疑为便于行文而稍稍颠倒次序。因由辕东南行即至嵩山之南颍河上游,不能再折回过通谷了。据曹植赋,大谷过后至景山。《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府》,景山在缑氏县东八里。缑氏县今为偃师县缑氏镇,则大谷当不能远至景山之东。以今地按之,当为水泉口,乃是横越伏牛山的一条通道。(www.xing528.com)

这样的情形也见于北京的附近。北京为金、元、明、清诸王朝的都城。金、元和清代的统治者来自漠北和东北各处,故少考虑由北方来的攻击。明代却不能不凭借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以图防御。太行山和燕山都是天下的大阻,可是也并非没有罅漏之处。当时于北京西侧太行山上设紫荆关和倒马关,又于军都山上设居庸关,就是所谓的内三关。在燕山山脉上也设有松亭关和山海关。就是古北口、喜峰口、冷口也都是设关的重地。其他较小的关隘也还设的不少。太行山和燕山已经相当险要,设置了这些关隘,在自然条件外加上人为的力量,当时的北京仿佛已经成了金城汤池,等闲不会有什么差错的。

就是南宋临安城,也还有关隘作为拱卫。余杭县西北独松岭上就有一座独松关。这座关未悉确置于何时,然金兀术自广德南下时,就是经过这座关城。由于南宋在此并无守兵,还惹得兀术一场讥笑,说“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关,吾岂得渡哉”22。独松岭上山路险狭,设关其地,足当一方的屏蔽。金兵来侵时,宋人未能据关设防,后来蒙古兵南下,仍然是由这里进逼临安的。

在这几个古都中,南京设关可以说是很少的。南京西南虽有一个大胜关23,论形势并非十分险要。倒是城郊及城内的狮子山、清凉山、八字山、老虎山、象山等丘陵山地对于南京的防守还起到相当的作用,这样就可抵补了若干待设的雄关。

这些人为的设置能够对自然环境的罅漏有所补苴,对于拱卫各王朝或政权的都城也曾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中有些关隘并非就一直固若金汤,最后还是为进攻者所攻陷,这里面有自然的原因,然而最重要的却应是人为的不臧。像南宋的独松关,由于无人防守,金兀术就长驱直入,了无阻拦。当然,这些都是往事,在现代战争中,这样的关隘就难得再有多大的作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