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都形成的军事因素-中国古都和文化

古都形成的军事因素-中国古都和文化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王朝或政权选择都城时,对于军事因素都十分重视,不敢掉以轻心。三涂和岳鄙就是军事防守的凭借。41这些都是险要的所在,是堪作军事防守的凭借的。西汉初年建都关中,是娄敬提出的策略,张良协助确定的。皋亭山和独松岭虽也有一定的军事作用,但还是难与长安、洛阳相比拟。都城的形成,不仅要有军事防守的凭借,还应该有指挥全局的条件。这个州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还有青海、内蒙古和宁夏诸省区的各一部分。

古都形成的军事因素-中国古都和文化

历代王朝或政权选择都城时,对于军事因素都十分重视,不敢掉以轻心。孔子论为政之道,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39都城有了优良的经济条件,不至于因粮食不足而发生恐慌,接着就应该训练出雄勇的军队,使都城能够长期保持下去。春秋时还有一位刘康公也曾经说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40戎就是兵力。那时的人重视祭祀,不敢稍有懈怠,“戎”也是如此。兵力不足和不整都会使社稷倾覆。刘康公和孔子所说的话都可显示当时的人对于国事的萦怀。

保护都城和社稷,固然要有足够的兵力。但有了足够的兵力,还须有军事防守的凭借,才能够稳操胜券,使都城固若金汤,而社稷也就可以历久不隳。

这样的设想还可向前推溯。前面曾经征引过周武王的经营雒邑。周武王对于雒邑的重视,首先是注意到三涂和岳鄙。三涂和岳鄙就是军事防守的凭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凭借,才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周武王不仅做了这样的估计,而且提出了他认为可靠的根据,他指出:这里是“有夏之居”。夏人如何选择都城?书阙有间,难以具知。战国吴起对此做了补充。据吴起所说,则夏桀之居乃是:“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吴起不仅说到夏桀之居,还说到殷纣之国。他所说的殷纣之国乃是:“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41这些都是险要的所在,是堪作军事防守的凭借的。桀、纣都是亡国之君,夏、殷的覆灭是由于桀、纣暴虐,他们就没有打算借这些险要的所在,从事军事的防守,我们不能因此而轻视这样险要的地形。

西汉初年建都关中,是娄敬提出的策略,张良协助确定的。娄敬认为:“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42张良做了补充说明,他指出:关中左崤函,右陇蜀,都可以作为军事防守的凭借。按当时国内的情势,关中稍偏于西方,而中原的诸侯容易肇生事端。张良更着重指出,在关中建都,可以“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43。汉高祖是久历戎行的人,自然会欣赏他们所建议的策略。关中之东就是崤山和函谷关。这是有名的险要所在。东方诸侯向西进攻,是轻易不会得逞的。

这样的四塞为固的有利条件,是一般都城不易具备的。不过时势不同,虽少有缺略,还是可以克奏肤功的。南京和北京就都是如此。南京古为金陵诸葛亮称道其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44钟山在金陵之东,石头城建于清凉山上,而石头城也就是金陵的旧称。龙蟠虎踞诚然是钟山和石头城的形容词,已足以说明金陵的险要,然孙吴和东晋南朝以这里为都,所恃者却是一线长江。因为那时北方犹有强邻,时思渡江南下。当时南朝就有人说过:“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45而北来的进攻者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天堑是不易越过的。曹魏文帝就曾经说过:“此天之所限南北也。”46后来北魏陆叡也说过:“长江浩荡,敌之巨防也。”47以北京为建都之所,固可以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然金朝中叶之后,却不能不考虑来自漠北压力。有明一代更不敢稍事疏忽。那时所恃者确为其北的军都山和燕山,而山上的居庸、古北、松亭诸关东西并列,险峻相连,堪可作都城北侧的屏障。

开封长安洛阳、南京、北京相较,在这一方面就显得有所逊色。开封为后晋迄于北宋的都城。向前追溯,这里本是战国时魏国所都的大梁。就在战国时,张仪已对大梁有过疵议。他指出:“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48宋太祖承北周之后,也以开封为都,但对于这里无山河之胜,在军事上处于无险可守的地位,总是耿耿于心49。后来金兵渡河,徽、钦二帝只好束手受俘。南宋所都的临安,较之开封似稍胜一筹。皋亭山和独松岭虽也有一定的军事作用,但还是难与长安、洛阳相比拟。

都城的形成,不仅要有军事防守的凭借,还应该有指挥全局的条件。周人经营雒邑时,除了着眼于前面已经列举的条件外,还特别重视雒邑所在的位置。周人称道雒邑是“天下之中”50。按当时周人所能控制的疆土来说,这天下之中的说法是相当恰当的。周人当时说,雒邑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的道里相等。其实这里面还含有军事的意义。既然为天下之中,就可以在这里做全面的指挥。不过西周还不至于有这样的需要。东周正式以雒邑为都,由于诸侯强大,各据一方,周室也不能在这里进行什么全面指挥了。

这样的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以洛阳而论,前后也有若干的差异。东汉时,洛阳又建为都城,却难于发挥出全面指挥的作用。东汉在国力消长方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西方羌人的侵扰。羌人势力强大时,东汉王朝中竟然有人倡议要弃掉凉州51。东汉时,全国共有十三个州,凉州就居其一。这个州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还有青海、内蒙古和宁夏诸省区的各一部分。广大的疆土几乎都被捐弃,不能说是不严重了。为什么会演变成这个样子?应该说是由于当时的都城离长安东迁,距凉州过远。羌人的侵扰未扩大时,未能引起重视,到了不可收拾时,洛阳又失去全面指挥的条件。北魏时又以洛阳为都,却又和东汉不大一样。北魏本来都于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市,是后来才迁都到洛阳的。北魏当时国力鼎盛,辄思统一区夏,平城南距江淮流域显然失之太远,鞭长莫及,难于及时进取,故以迁都为宜。

西汉初年选择都城时,对于东方诸侯多所顾虑,所以张良提出了在关中建都,可以阻三面而独守,以一面东制诸侯的设想。作为统一的王朝,是不能仅顾一面,而舍弃其他各方面的。事实上匈奴如此强大,关中是不可能不感到压力的。这一点秦始皇已察觉到了。当蒙恬驱逐匈奴之后,就北恃阴山,设防据守,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还特意修筑了一条著名的直道。直道是由云阳向北直通到九原。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北,秦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林光宫。这里距咸阳较近,王朝的大政方针往往就在这里决定,故直道就由这里肇始。九原为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距阴山很近,直道就以这里为终点52。有了这条直道,在都城里指挥北边,就如臂之使指,是相当灵活方便的。这就可以证明,以关中为都,并不完全是阻三面而独守,以一面东制诸侯。后来直道未能长期通行,但这并没有稍损关中都城有全面指挥的基础,这样的策略历西汉而至隋唐,都是一直承袭遵守,未敢稍事疏忽。强大的匈奴在西汉时已由劲敌而降为属臣。唐初突厥的气焰不下于西汉初年的匈奴。唐高祖甚至打算弃长安而迁都于山南,幸因秦王李世民的阻止而未能实行53。试一设想,如果当时唐都另迁他所,突厥的猖獗势难得以制止,唐初的盛世是不易形成的。

周人以雒邑为天下之中,故从事经营。作为天下之中,雒邑可以有全面指挥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只有这种天下之中的地方才具有全面指挥的条件。开封居于汴河、蔡河和五丈河的枢纽,而汴河又上承黄河,可以说由于有这几条自然的和人工的水道,开封因而成为一个中心所在。这虽是一个水上交通的中心,也还勉强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形势的中心。因为自唐末五代以来,西方的版图仅及于兰州,也就是现在甘肃兰州市。河、湟诸州还是后来才扩展的。江淮以南迄于海隅,幅员也相当广远,却不是当时重心所在。形势如此,开封却难于发挥它的全面指挥的作用,反而见迫于西夏和辽、金。开封在北宋一代,屯驻着百万上下的禁军,只是为了拱卫,而不是为了防边御侮。相当便利的水上交通网,却只是为了满足开封城内军糈民食的运输。

应该说,都城在军事上能够发挥它的全面指挥的作用,是要内外兼顾的,不仅要顾到国内各处,而且还要顾及域外,也就是说要抵御周边各族的侵扰。关中作为秦、汉、隋、唐几代都城的所在地,就已经起到这样的作用。北京作为明代的都城,这一点就更加明显。当明成祖决定迁都于北京时,大宁、开平兴和、东胜诸卫所尚未后撤,在对付鞑靼的内侵时,北京的位置还不至于过分突出。大宁卫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南,开平卫在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兴和所在今河北省张北县,东胜卫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几个卫所东西并列,不仅拱卫着北京,在对鞑靼用兵时,更有优越的军事形势。这几个卫所失掉后,北京就暴露于北方的进扰者的面前。这当然是十分不利的。不过这样也可以使明王朝不致掉以轻心,而时时为国运着想,以期不为外力所乘。明成祖就曾先后五次北征,最后还是崩于榆木川54。后来鞑靼、瓦剌虽仍不时内侵,作为都城的北京,却不失其所具有的全面指挥的条件。

由重视军事出发,都城的设置自是应该在具有一定险要的地方,险要的地方是可以作为防守的凭借的。这在前面已经有所论证。不过为了有备无患,还需要有多层防线,以期都城固若金汤,不至有若何意外。前面提到关中为四塞之地,其实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不过是说关中形势的险要,固不必一一备举其名称和所在55。其实战国秦汉时已经有了关中的名称。关中正可和四塞相互证。关中也有不同的解释,而以西起汧雍、东至河华之间的地区之说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56。用现在的地理说,就是陕西省宝鸡市和潼关县之间的地区。这里既以关中相称,当与设置关隘有关。这里都设置了些什么关,也有不同的说法57。不过可以考见的战国以至秦时所设的关有函谷关58、临晋关59和峣关60,关中西部尚未闻有关隘的设置,故张良说汉高祖,只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61。山上的陇关和散关是后来才兴建起来的62。这崤函和陇蜀,还有南侧的秦岭,以及在这些山上的函谷关和峣关,黄河侧畔的临晋关,再加上后来建置的陇关和散关,应是建立于关中的都城周围最近的防守凭借。虽然这样一些凭借都相当险要,究竟距离咸阳或长安都不是十分远的。如果偶被突破,只好拒敌于国门之外了。若是能再有一层凭借,就可防患于未然。这一点当时不仅预料到,而且早已做了准备。武关63和萧关64就是要起到这样的作用。(www.xing528.com)

论关中的建都,说者都少涉及关中的北侧,泾渭两水之北,也还有一些山岭,可以和其南的秦岭相对峙。岐山、九嵕山和梁山都是其中较为著名的。南北两山对峙,陇山和崤函东西遥遥相望,这就使咸阳和长安更有险可恃。但北方的强敌还是经常俟隙南下。远在战国秦昭王时,修筑了一条长城,西起现在甘肃岷县,东北至于内蒙古准格尔旗黄河之滨。这条长城经过今陕北的横山。横山西起今陕西定边县,东讫绥德县无定河之西。守住这条横山,关中的都城就有安全的保障。后来秦始皇更向北扩展,控制了阴山。但横山的防守仍不失其重要意义,历西汉而至隋唐都未敢稍事疏忽65

这样的层层设防,到了隋唐时期,更有发展。唐代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对于《苏秦列传》中的秦为四塞之国做过解释。据他所说,则“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南山及武关、峣关;西有大陇山及陇山关、大震、乌兰等关;北有黄河南塞……”这些关半数都是秦汉以后建置的66。到了唐代,绝大部分仍继续发挥作用。张守节因而就以此来说明《史记·苏秦传》的四塞之国,不悟其中有些关隘不是战国时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不过张守节这样的列举,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都城周围的多层防线。这一层防线和秦汉时期相较,应是更外面的一层。不应忘记,隋唐时期,长安以北最远的一条防线是在阴山之上。不过黄河南塞亦即横山一线,也是当时所重视的。正是这样层层设防,都城才可以更加巩固。

这种多层防御的设想和作用,也见之于东晋南朝的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长江浩荡,固可作为建康的巨防。若北来的强敌陈师江畔,虽不得骤然渡过,建康城内已惴惴不安了。远在孙吴时,魏文帝曾亲率六军,自寿春至广陵,临江观兵,吴人是难得安枕的67。北魏太武帝亦曾南侵到瓜步(今江苏扬州市南),刘宋文帝为之惊惶失措68。所以建都于建康的王朝,当恃长江为天堑,仍力求江北有更为广大的版图,这样天堑就更为可恃了。

孙吴时,曹魏奄有中原各地,东南据有扬州,魏扬州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由寿春经合肥南下,建业就要受到威胁,吴国只能固守东关和濡须水(在今安徽巢县南)。长江之北仅有这样一条防线,虽然也可以屏障建业,毕竟因为距离长江较近,所能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很大。

自永嘉乱后,东晋偏安一隅,宋、齐、梁、陈诸朝前后相承。北方黄河流域离析动荡,十六国时期,诸雄迭起。后来北魏统一了各国,力量更为强大,这都对江南产生巨大的威胁。如何在都城之北建立多层的防线,这在当时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当然最上的策略是防河,若是能够保持黄河一线,则淮水和长江都可从容议守。防河不成,只好退而守淮。如果防淮,则长江以北还有一条防线。防淮不成,就只好依靠天堑的长江了。

东晋南朝在这方面最为有利的时期,是在刘裕北伐,灭掉后秦和南燕后,这样就和北魏隔着黄河南北对峙。建康北面的防线就有黄河、淮水和长江三条。这应该是拱卫建康的最多层的防御设施。刘裕崩后,北魏乘机南侵,占有淮北诸州郡,南、北两朝因而以淮水为界69。这样就使建康以北的防线,只有淮水和长江了。后来到齐、梁两朝,疆场间仍不免有所变动,大抵仍是据淮为守。梁朝末年,侯景倡乱,东魏乘之,尽取淮南各地,于是建康所恃的就只有一条长江了。长江虽称天堑,后来隋兵来伐,还是挽救不了陈朝的灭亡。

南宋以临安为都。临安较建康更为偏南了。南宋时,开封已经陷落,当然就说不到黄河了。南宋与金人划淮水为界。临安不仅恃长江之险,还可以北守淮水。淮水和长江构成了临安以北的两层防线。南宋对于金人,自处于臣属的地位。每年用大量的岁币,换取临安的安全。可是南宋也凭赖淮水和长江以阻隔金人的铁骑,使临安显现着繁荣富庶的局面。

明朝统治下的北京城,同样有这样多层防御的设施。明朝为了防御鞑靼和瓦剌的侵扰,修筑自山海关至嘉峪关的长城(当时称长城为边墙)。这条长城经过北京北面的燕山和军都山。燕山和军都山都是以险峻闻名的。在这样险峻的山上修筑了长城,就使北京的安全更有了保障。明朝为了巩固北京,更注意它的西侧,由山海关西来的长城,在渤海所(今河北怀柔县西北)北斜向西北,趋向开平卫(今河北赤城县北)。可是还由渤海所另分出一支,斜向西南,经八达岭西南行,更循太行山向南,一直达到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以南的黄泽岭。就在这条长城侧旁还有一条向西伸展。这另外一条长城是由繁峙县东泰戏山由前一条长城分出,经今山西代县、宁武、神池县之北,与由开平卫西来的长城相会于老营堡所(今山西偏关县东北)。这样就构成了北京西侧的多层防线70

这些长城因其所在的地区不同,而有极边和次边的区别。靠近鞑靼和瓦剌的游牧地的称为极边,极边之内的长城称为次边。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大同(今山西大同市)及开平的长城为极边,北京西侧及代县、宁武诸地的长城为次边。极边、次边也可称为外边、内边。嘉靖时,翁万达为宣大总督,积极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他曾说过:“敌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荆必自宣府,未有不经外边能入内边者。”71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如果来犯的敌人能入紫荆关,北京就会感到威胁。其实当时的鞑靼企图由西侧威胁北京,不仅自大同入紫荆关,而且还要从延绥镇(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县)之东神木、府谷(今陕西神木县和府谷县)等处,渡过黄河,向东进扰72。所以山西北部经过宁武、神池诸县的长城斜向西北,和大同以西偏头关所(今山西偏关县)、平虏卫(今山西平鲁县北)之间的长城相衔接,以堵塞这方面的罅隙。经过这样的经营设施,北京才可略释后顾之忧。不过还应该指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进攻北京,并不是由太行山东向北前进,而是攻开宁武关(今山西宁武县),再进入居庸关,这样就突破两道长城的防线,终于灭掉了明王朝。

这样看来,军事的防守条件是形成都城的一个必要的因素。都城附近有了军事防御的凭借,就可以抗拒外来的进攻。这样的凭借如果全备,甚至有多层的防线,则都城的安全就能有充分的保障。有了这样多种的凭借,再加上都城地理位置的适中和交通的便利,就具备了全面指挥的条件,就可以期望长治久安。不过,应该指出,这样的因素虽已全备,还需要人为的作用相互配合。如果不是这样,全备的军事因素就不一定都能得到所期望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