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武子的智慧与贡献-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人与事

宁武子的智慧与贡献-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人与事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的通常解释是,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其后,宁武子经历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成为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大夫。作为卫文公执政团队中的一员,宁武子在其中发挥出了他的聪明才智,这是说得通的。经过宁武子的这次“政治斡旋”,卫成公才得以回到卫国继续做国君。经宁武子力劝,卫成公才放弃“改祭”这个荒唐的想法。

宁武子的智慧与贡献-春秋范儿:春秋时期的人与事

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对此的通常解释是,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便装傻犯糊涂。宁武子的聪明别人是可以做的,可他那种“愚”(装糊涂)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若单从文字上讲,这种解释是通的,它也符合中国人“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宁武子是这样的吗?我翻阅《左传》,发现问题并非如此。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攻占了卫国的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宁武子遂开始出仕,并得到了卫文公重用。其后,宁武子经历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成为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大夫。

卫文公是开明国君,当上国君之后,他仍然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工商手工业文化上,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贤使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卫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卫国国力逐渐强大。作为卫文公执政团队中的一员,宁武子在其中发挥出了他的聪明才智,这是说得通的。

可有意思的是,在卫文公这个明君当政期间,《左传》中并无宁武子如何展现聪明智慧的记载。反倒是在卫成公这个不太靠谱的国君当政期间,《左传》中记载了宁武子的作为,而这些作为,显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装傻以自保的“愚”,而是另一种“愚”——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

卫成公是卫文公之子,他能从老爸那里继承国君之位,却没能继承老爸的政治智慧。他即位时恰是晋楚争霸之际。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想向卫国借道救宋国,卫成公不答应。当时,卫国大夫元咺认为卫国应该借道给晋国,以联合晋国抵制楚国,但卫成公没有采纳元咺的建议。于是,晋国只好改道救宋。后来,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大战之前,晋国想让卫国与自己结盟,卫成公又没答应,反而让自己的军队加入了楚国军事集团。

决策而言,卫成公不与晋国结盟而倒向楚国,显然是极大的错误。当时,楚国尚属“蛮夷”,在“尊王攘夷”的大格局之下,中原各诸侯国显然应该与晋国结盟,共同对抗楚国。在这一点上,卫国大夫元咺显然比卫成公清醒得多。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爆发,晋国打败了楚国,卫成公听说楚国战败,就从卫国“出奔”,让元咺辅佐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处理卫国政事。卫成公无礼于晋,晋文公自然很生气,就顺道攻取了卫国,并与宋国共分其地。(www.xing528.com)

在卫成公“出奔”期间,宁武子一直跟在他身边。后来,晋国又让卫成公“复国”。这个时候,卫国已经形成了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跟着卫成公“出奔”的,一派是留在卫国听命于元咺的,整个国家有分裂的危险。这个时候,宁武子就有出场了。他“与卫人盟于宛濮”,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神以诱天衷。自今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意思是说,老天要降灾祸给卫国,使卫国君臣之间不和睦,致使卫国面临今天的为难境地。现在老天诱发我们内心的良知,让我们都放弃成见,互相和睦。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人,谁保卫社稷?如果没有跟着国君一块出走的人,谁替国君放养牛马、照顾起居?自这次会盟之后,跟随国君一块出行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功劳,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被国君追究罪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个盟约,上天就会惩罚他。

经过宁武子的这次“政治斡旋”,卫成公才得以回到卫国继续做国君。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出奔”期间,有人向卫成公进谗言,说元咺要改立叔武做卫国国君。当时,元咺的儿子元角正跟着卫成公,卫成公就让人杀了元角。这也就与元咺结下了恩怨。

当上霸主之后,晋文公在温地主持诸侯会盟。在此次“国际峰会”上,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如何惩罚卫成公。卫成公冤杀元角之事被提交“峰会”之上,最后裁决卫成公败诉。晋文公建议周天子(周襄王)杀了卫成公,但周襄王不同意。于是,晋文公就想使阴招,让医生“鸩杀”卫成公。这个时候,宁武子就出场了。他贿赂医生,让他在下药的时候少放了许多剂量,结果,卫成公“不得死”,保住了一条命。最后,鲁僖公又替卫成公求情,送给晋文公和周襄王各十双宝玉才使晋人释放了卫成公。

后来,卫成公又收买卫国的两个大夫发动政变,杀死了元咺和元咺改立的国君公子瑕。经过几次折腾,卫国元气大伤,随后又遭到狄人围攻,只好迁都于帝丘。此时卫成公梦见卫国的始君卫康叔说:“夏后相夺走了我的祭品。”然后卫成公就下令祭祀夏后相。在当时,祭祀是国家大事,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于是宁武子力谏,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夏后相不是我们卫国的祖先,跟我们没关系,我们怎么可以改祭呢?经宁武子力劝,卫成公才放弃“改祭”这个荒唐的想法。

从贿赂医生以保下卫成公的性命到劝阻卫成公改祭的荒唐之举,宁武子在这段“邦无道”时期的作为,显然不是在故意装傻犯糊涂,而是每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担当。对于宁武子的智与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有比较到位的解释,他说:“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在卫文公主政的清平之世没看到他有什么特殊的功绩,可见他的智能是一般人能达得到的。可在乱世之际,卫成公无道,甚至失掉了卫国,而宁武子却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乱世之中有勇气担当,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冒风险的“傻事”,是“不聪明”的做法,是“愚”。但孔子赞赏这种“愚”,认为这种“愚”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其实恰恰是宁武子人格高尚的明证。

孔子本人其实也有一股“愚”劲的。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奔走呼号,游说各国诸侯实现“仁政”,他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很多人看来不也是很“愚”的吗?但是,孔子也正是凭着这股子“愚”劲成了“万世师表”。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看看,鲁迅先生所列的这几类“中国的脊梁”,不是也都有股子“愚”劲吗?看来,学习先贤,有时光学习他们的聪明智慧还够,还要学习他们超越得失利害的“愚”劲,“愚”代表着他们超越常人的勇气,“愚”代表着他们不计成败利钝的担当意识,“愚”也代表着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品格……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他们超越庸常的重要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