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世民贞观初始纳谏之策:重农兴民,降低租税

李世民贞观初始纳谏之策:重农兴民,降低租税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贞观初始”的纳谏之策,也是清算隋朝经验的第一个心得。对于第二点,李世民尤为重视,他重农事而兴民力,一方面军队复员,军民合一,另一方面降低租税。李世民尽管平时非常谦虚地听从大臣的意见,但是此时他仍然以百姓为念,认为不能这样执行。这件事将李世民爱民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下一则故事来自于《贞观政要》。李世民认为身为一个君王,一定要把百姓放在心上,要降低自己的欲念。

李世民贞观初始纳谏之策:重农兴民,降低租税

李世民总结完隋炀帝的功过后开始自己的一番作为。他的第一步就是重塑君臣,为此他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求谏纳谏,第二不思故旧,第三广集人才。

求谏是一个姿态,他非常坦诚地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臣子寻求意见,来改进他的执政。这个姿态是真的要采纳还是假的采纳呢?后来的实践表明,只要有好的建议,李世民就会采纳并加以推行。正是因为有纳谏的保证,所以他的求谏才变得难能可贵。

那么什么是不思故旧呢?当时追随李世民的人有这么几类:一类是王族,具有血缘亲;一类是李世民早年身为秦王的时候,乃至成为秦王之前一直追随自己的心腹重臣;另一类便是有以前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乃至唐高祖李渊手下的一些人。然而李世民的可贵之处是就事论事,给大家一个公平的衡量,他不会因为某人具有血缘亲,或是秦王府邸的旧臣,就额外地法外开恩。他这个举动造就了日后群星闪耀的局面。

李世民广集人才,不分三六九等,不管这位大臣以前的出身如何,只要是能够给他建议的,能够一同打造盛唐之世的,他都愿意把这些人融入进来。

因为李世民的这些做法,后世有这样三句话对李世民进行非常精要的概括:以铜为镜、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重塑君臣尤其符合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据说魏徵去世后李世民痛哭流涕,因为以后很难再找到这种仗义执言的大臣了。以人为镜,李世民的确做到了。

李世民治世有怎样的群星闪耀呢?他既启用西北的武将,也用东南的儒生。他既用秦府的旧人,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也任用以前东宫和齐王府的这些所谓的“仇人”,像魏徵、王珪等。另外,他还任用高祖的遗臣,以及贫寒之士,如马周等。同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南征北战之际,尤其是打下北边草原地区后,他还大胆采用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重臣,比如像阿史那社尔等。所以李世民真的是虚怀若谷,也正是因为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催生出一个真正的盛世,一个人才济济的官僚集团。可以说人才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前提,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也有非常重大的启示。(www.xing528.com)

“贞观初始”的纳谏之策,也是清算隋朝经验的第一个心得。第二个心得就是要把百姓放在心中,“以民为本”。李世民借用了荀子的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将之非常精要地概括为“君舟民水”。其实当年荀子所提的观点具有时代背景,也并不是广泛为后人所知,但是李世民恰恰了解到了“君舟民水”的理论。

隋末的时候,山头林立,天下割据,征战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李世民荡平天下之后,他如何把百姓放在心上呢?第一,他摆正了国与民的关系,国与民相互依存,一个国家的好坏要看百姓过得好不好。第二,百姓如何过得好,要重农要惜民力,不要大兴土木工程。第三是崇尚节俭之风。对于第二点,李世民尤为重视,他重农事而兴民力,一方面军队复员,军民合一,另一方面降低租税。同时他也爱惜民力,不摊派徭役,减少大兴土木。据说唐太宗一开始住在长安皇城太极殿,宫殿非常潮湿,于是他想着重新改建一下,建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大臣提议再忍一忍,因为造价太高,李世民反复斟酌,最终决定不修建。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以天下为念、以百姓为念的皇帝。

关于爱惜民力,还有下面两个故事,一个源于《资治通鉴》一百九十二卷,有一次李世民和大臣一起讨论关于立法的问题,很多人说历经隋末之乱,大街小巷仍有小偷小摸的人,让居民苦不堪言,应该是严刑峻法、严厉斥责、严厉惩罚,这样才能获得安定。李世民尽管平时非常谦虚地听从大臣的意见,但是此时他仍然以百姓为念,认为不能这样执行。隋朝的灭亡因为不得民心,百姓苦在隋朝不爱惜民力,因为当时王朝不作为,使得民间出现了动荡,而此时就是我们要积极地引导百姓,而不是惩罚百姓,如果你的王朝建设好了,百姓人人安康,大家又为什么会有偷盗的意念呢?这件事将李世民爱民之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一则故事来自于《贞观政要》。李世民认为身为一个君王,一定要把百姓放在心上,要降低自己的欲念。而魏徵也有同样想法,他有一篇传世佳作《谏太宗十思疏》,文中也有建议君王减少个人欲望,减少打猎、土木工程等等。从这里可以发现李世民真的是很英明的君王,首先他构建起了庞大且杰出的人才团队,然后他将百姓放在心中,所以奠定了唐王朝的根基,也成功破解了隋朝二世而亡的难题。

秦与隋皆二世而亡,他们的败亡有哪些共性呢?给后人留下怎样的反思呢?其实我们的思考不要仅仅着眼于他们如何败亡的,更要关注有哪些制度在后世生根发芽,产生深远影响。应再仔细思考哪些是惨痛的教训,哪些是应该传承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