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都及其文化影响

中国古都及其文化影响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述旧史所说的统一王朝和政权的都城当从什么时期和哪个都城开始,这是首先需要决定的问题。这里出土的文物已经证实为商人都城所在,是和文献记载相一致的。这样明确的证据,至少在目前是难于改变的。当然,如果能有更为充分的理由和确切的证据,还可以追溯到更为古老的都城。王城即周公所筑,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等处。赧王归于王城,西周公仍居其地。论咸阳为秦都,自不宜以始皇的统一六国为限。

中国古都及其文化影响

论述旧史所说的统一王朝和政权的都城当从什么时期和哪个都城开始,这是首先需要决定的问题。这样的都城应是不同于古史传说的都城,至少能有确实年代可以稽考,其遗址已经过实地考察或具体发掘,并和各种有关的文献记载以及其时的史事没有抵牾难通之处,尤其是在当前已成定论,而没有任何歧异的意见。目前,这样的都城只有商代后期的殷墟足以当之,因而这里就从殷墟肇端。

(1)商都

殷墟在现在河南安阳。这里出土的文物已经证实为商人都城所在,是和文献记载相一致的。迄至目前,尚未发现有若何抵牾难通之处。尤其难得的是从商人都殷起,才有具体的年代可以核实,这就是前面已经引用过的《古本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样明确的证据,至少在目前是难于改变的。当然,如果能有更为充分的理由和确切的证据,还可以追溯到更为古老的都城。

(2)周都

镐 周初都城自来以丰镐并称,若论其建都的年代,两者都难得一概而论。文王作丰,史籍虽盛加称道,建都起讫却难于推知。武王作镐,具体年代虽也不易稽考,然以之作为西周一代的都城,其间脉络还是可以追寻的。《史记·周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自武王灭殷,以至(于)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尚书·泰誓·书序》:“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61自武王都镐,至幽王灭亡,前后共二百六十八年。镐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

雒邑 雒邑始建于西周初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以雒邑为都。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东居成周。这一年为鲁昭公二十六年,尚在春秋时期。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城故址。至周赧王时(其元年为公元前314年),复归于王城。王城即周公所筑,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等处。周考王时曾封其弟于河南,是为西周公。河南即王城所在。赧王归于王城,西周公仍居其地。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君奔秦,尽献其邑,雒邑遂废不为都62。自平王东迁至于是时,共为五百一十五年,这其间成周、王城虽曾先后为周王所居,两地相距甚近,皆在雒邑范围之中,作为东周的都城,实可视为一地,不必细为区分。

(3)秦都

咸阳 秦以咸阳为都,统一六国,其时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然秦以咸阳为都实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63。论咸阳为秦都,自不宜以始皇的统一六国为限。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至二世之亡(公元前207年),共一百四十四年。秦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二十里。

(4)西汉都

栎阳 《史记·高祖纪》:二年,“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是以栎阳为都。《高祖纪》又说:五年五月,“即皇帝位汜水之阳。……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阳。……五月……高祖欲长都雒阳,齐人刘敬说,及留侯劝上入都关中。高祖是日驾入都关中”。是时长安尚未建立,故当仍以栎阳为都,至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始徙都长安64。由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至高祖七年,前后共六年。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县渭水北。

长安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至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共二百零八年。汉长安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5)新都

长安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至地皇四年(公元23年)65,共十五年。

(6)东汉都

雒阳 1.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66;2.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复归于雒阳67,共一百六十七年。雒阳在今河南洛阳市。

长安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68,共六年。

许 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二十五年。许在今河南许昌县。

(7)晋都

洛阳 1.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69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2.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70至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共四十七年。

长安 1.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至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2.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至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共四十七年。

建康 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71至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共一百零四年。建康即建业,晋时因避愍帝讳改称72

(8)隋都

长安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共二年。此时尚未营大兴新都,当仍如北周之旧都于汉长安城。

长安 1.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7 3至仁寿四年(公元604年)74,2.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至义宁二年(公元618年)75,共二十四年。

洛阳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隋恭帝皇泰二年(公元619年)76,共十五年。(www.xing528.com)

(9)唐都

长安 1.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2.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77至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78,共二百六十六年。

洛阳 1.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79至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2.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80,共二十六年。

(10)宋都

开封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共一百六十八年。

杭州 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至前幼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共一百三十九年。宋高宗南渡后,迫于金兵,居无宁处。据《宋史》卷二四至二九《高宗纪》,建炎元年四月至应天府,五月即位于府治。建炎三年至江宁府,改府名建康。此后辗转于杭州、温州、越州、绍兴府、临安府、建康府、平江府。绍兴七年,还移跸建康。八年,始都于杭州。

福州 宋端宗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五月至十一月81

(11)元都

和林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和林,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前后五朝都焉。……世祖中统元年,迁都大兴。”太祖十五年为公元1220年,中统元年为公元1260年,共四十年。和林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岸哈尔和林82

大都 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83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一百零九年。大都在今北京市。

(12)明都

南京 1.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2.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至福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84,共三十八年。

北京 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共二百四十二年。《明史》卷四〇《地理志一》:“京师,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于顺天府,称行在。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仍称行在,正统六年十一月,罢称行在,定为京师。”

福州 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至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85,共二年。

肇庆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至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共十七年86。肇庆,明时府名,治高要县,今广东肇庆市。

(13)清都

兴京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癸卯年正月,上自虎拦哈达南冈,移于祖居苏克苏浒河、加哈河之间赫图阿拉地,筑城居之。”这是努尔哈赤营建都城之始。癸卯年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至努尔哈赤天命六年(明嘉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87,共十九年。清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尊赫图阿拉为兴京88。兴京在今辽宁省新宾县。

辽阳 努尔哈赤天命六年四月至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89,共五年。清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尊辽阳为东京。辽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

沈阳 清太祖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至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共二十年。太宗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尊为盛京90

京师 清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共二百六十八年。《清史稿》卷六一《地理志一》:“世祖入关翦寇,定鼎燕都。”又说:“顺治初,定鼎京师。”又卷二二四《多尔衮传》:“顺治元年六月,定都燕京。”按:京师为明北京,清时虽定名为京师,一般仍以北京相称。燕都、燕京,当时虽有此称,并非定制。当时的京师即今北京市。

(14)民国

北京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4月)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共十七年。

南京 1.民国元年1月至4月;2.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3.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共十六年。

重庆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至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共十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