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宁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江宁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宁区通过点面结合与重点推进的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石塘人家是南京市江宁区打造的首批“金花村”之一,这个千年古村落青山环抱,翠竹林海连绵起伏,村内建筑群清一色青砖小瓦马头墙,一直享有“江苏小九寨”美誉。一方面这是由于江宁区层面的统筹思想需要尽快在空间上予以落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区政府希望通过优势村庄项目的短期见效为后续村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江宁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江宁区位于南京市近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阶段、分重点地有序推进了三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第一轮:2011—2012年,以“五朵金花”村庄为试点,开展政府主导、重金投入、物质环境与增长统筹的第一代美丽乡村建设,将乡村物质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统一起来,其典型代表为“世凹桃源”“石塘人家”“汤山七坊”。

第二轮:2012年年底至2013年,强调区域统筹和差异发展,全面开展融入多主体、激活内生性、统筹次区域、更重有机微易改造,政府重点转向战略、机制、公共服务和触媒功能的第二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提档升级,其典型代表为“大塘金”“黄龙岘”“汤家家”。

第三轮:2014年至今,关注文化和特色,突出行动导向,开展以城乡统筹与美丽乡村建设长效规划与治理机制构建为目标的第三代美丽乡村建设,其典型代表是“公塘头”“花塘”“下窑湾”。

江宁区通过点面结合与重点推进的方式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点是以单个村(社区)进行美丽乡村示范和达标村创建。其面上以交建平台和街道(该区撤并乡镇全部改为街道)为主,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建成约430平方千米的美丽乡村示范区。针对部分单体投资比较大和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江宁区积极采用国企主导同街道配合的建设途径;针对一些适合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建设项目,鼓励各乡村街道有序引入社会资本;另外针对一些适宜农民自建的项目则引导和扶持农民投身建设。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特点主要就是鼓励国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市场化机制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软硬件设施,从而形成了观光休闲型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一)文化与体验——江宁石塘人家

1.建设规划

通过乡村空间整治和优化改造吸引游客,进行农家乐式的开发,是江宁“美丽乡村”建设伊始对建设路径的认识。由于乡村面广量大,政府初期建设能力有限并且政府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不太确定,促使“美丽乡村”初期只能通过选择试点、打造示范的方式。江宁区政府在对村庄各种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的基础上,首批在全区所有街道中选取了前期开发较好、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良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或者有项目基础的五个村庄进行了试点,借鉴成都三圣乡的模式打造了江宁美丽乡村的“五朵金花”。

石塘人家(见图8-4)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社区北面,是后石塘村项目改造后的新村名,有“中国最美乡村”之称,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等荣誉。石塘人家是南京市江宁区打造的首批“金花村”之一,这个千年古村落青山环抱,翠竹林海连绵起伏,村内建筑群清一色青砖小瓦马头墙,一直享有“江苏小九寨”美誉。

图8-4 江宁石塘人家

石塘村源于宋代,至今已有1 000余年历史。村落面积5.93平方千米,四面环山,丘壑连绵,风景瑰丽。村庄充分保留了云台山居生活原貌,是南宋江南村落文化的活化石

在村庄改造上,前石塘村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式皖南徽派建筑风格改造,北面石塘人家以“灵龙卧脊、木格门窗、朱漆黑瓦”式江南民居宋代苏派风格改造,村中亭台阁楼、小桥流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2009年5月30日,前石塘村正式举办开村仪式。通过洪武豆腐的渊源溯求,以“金陵豆腐第一村”的主题定位和旅游形象,紧紧围绕“豆文化”“豆制品”“豆类餐饮”“豆类加工”“豆类种植”等一系列策划展开,以“第一性”“唯一性”“参与性”,做足做全“豆文章”。建设内容为:滨水景观廊道、豆腐主题食馆、特色豆腐乡村旅舍、有机豆类种植园。

后石塘村早期依托前石塘村已打响的“石塘竹海”和自身“小九寨”的自然风光,在发展模式上首先考虑依托政府和旅游公司的管理机制,结合本村传统徽商文化,进行了旅游农家乐的经营。“石塘人家”是后石塘村项目改造后的新村名,位于横溪街道甘泉湖社区南部,北距南京市中心35千米,西距马鞍山市区25千米,村内有旅游大道贯穿南北,村外有汤铜公路连接城区,交通十分便捷。村庄占地面积12.67公顷,住户167户,居民496人。在规划上,石塘村积极与区农委、区旅游局进行沟通,坚持以横溪新市镇总体规划为先导,本着“轻拆迁、重整治”的原则,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同时广泛征求村民意愿,最终确定了江南民居风格的改造样式。

规划旨在还原云台山山居生活原貌,再现徽派江南村落文化。融入区域生态网络概念,建筑、景观等设计延续地方特色。高效利用基地环境,用最少的工程量建设成南京近郊“特色鲜明、服务完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示范性美丽乡村。

在景观环境的打造上,以村庄自身特色为出发点,将休闲旅游与原有乡村生活相融合,将农民的生产资料同生活资料相互转化,在村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提高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将过去相对闭塞的农业种植村转变为如今有着山居休闲风格的旅游综合服务村,将后石塘村打造成为江宁乡村旅游“五朵金花”里的“醉美乡村”。

在改造上,为保质量、出精品,进一步明确责任,景区专门成立石塘人家农业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当五个“金花村”的规划编制完成以后,南京市规划局江宁分局协同各村所属街道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工作,并且将之列入相关部门年度首要工作。一方面这是由于江宁区层面的统筹思想需要尽快在空间上予以落实,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区政府希望通过优势村庄项目的短期见效为后续村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故而,江宁区第一代“美丽乡村”建设从刚开始就面临紧张的时间压力,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强势项目的推进,改建出一个既能让村民们满意又能吸引游客的“美丽”村庄。从2011年12月原则通过五个金花村规划到2012年4月“五朵金花”村正式开业,用于建设实施的时间仅仅只有5个月。

在后塘石村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前期的规划得到了切实的执行,重点落在村庄建筑空间的整治优化,通过统一色彩、统一风格的民宅改造等进行乡村空间的重塑。其中绝大部分改造采取了局部改造的方式,通过外立面粉刷结合局部装饰的标准化手段“批量”进行改造。

2.建设成果

在项目负责人的精心组织下,在社区和村民的协调配合之下,该项目全面完成,其中约300栋房屋屋面墙面进行了翻新处理,建设了总长约3.6千米的道路,木栈道、水系、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公共配套设施已全部落成,被授予“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石塘人家提供的相对高品质、多样性的乡村旅游功能和全方位的服务,有别于南京地区早期的乡村农家乐,不仅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南京市民周末近郊一日游和小长假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而且提升了区域影响力。

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各种会议在此处举办,成为南京与周边城市市民回归自然必往之处。2014年,江苏省首家乡村学生阳光体育营地在这里落户。2015年6月中旬,这里成为国家海模队训练基地。2015年8月,中国长三角定向越野巡回赛在这里举办。2015年9月,承办中国青少年斯诺克系列赛之南京公开赛。

石塘人家在规划建设中展现农家风貌,力求让游客能够处处感受到轻松舒适。自然相合的生活氛围,最大限度还原与再现当年萃一公的山居桃源生活。

(1)王氏宗祠。王氏祠堂位于石塘人家村南,是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保存完整。该祠堂是华夏宗族、宗祠文化的保留与再现。王氏是石塘人家大姓,源于宋代。王氏三槐堂的第53世萃一公,字会源。南宋嘉泰年间为建康教授,卸任后喜玩山水,乐游金陵南乡云台山之美景后,改迁太原以石塘为家,创建王氏宗谱,始建王氏宗祠。王氏宗祠始建于1205年,堂形为三间二厢。在太平天国时期,该祠堂几乎毁于一旦,后由本村王允生的祖父辈们在原祠堂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修建。后经多年,其房屋损毁严重。2000年在王氏尊长们的召集下,王氏后人捐款筹资再次重修祠堂,王氏宗祠在每年的清明和农历十月初十祭祖。

(2)王氏古井。位于村南,在一座古亭中。井上古亭实为村庄为保护古井而建。古井的位置,曾是王氏大院大门前,井口石圈为当地麻石所凿,井深约10米。提桶索印、年轮深刻,距今约800年。该井水来自山泉水,充沛甜润,用之沏茶,无比香醇。长江水未通之前,村民都吃着古井的水,也用于洗衣、灌溉等,从未干枯过。

根据石塘古老的历史传说,在乡村改造中力图塑造亲切宜人的乡村街道尺度,在街道两侧布置各种具有石塘特色的小吃店、茶舍、竹制品工艺店等,重现昔日热闹的集市街景,增添历史文化氛围。在村庄广场局部区域设置适量健身器械、娱乐装置和自动售卖机。

石塘村中的石塘相传是很久以前祖辈看到有白光落在王氏宗祠前,一块巨大的黑色圆麻石降下形成了一个小塘。人们看到黑石半露在水面上。自此长年有水从塘埂上溢出。此塘也被称为“星塘满”,寓意“幸福满堂”。

石塘人家有条名为九里的商业街,从上至下,泉水从街心叮咚流过。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九里十三缸的传说。围绕传说,横溪街道在村庄改造中,新建了水街。街道除按照古建筑风格恢复一条商业街外,还把六朝时期流传至今的“金陵小吃”汇聚其中,有鲜汁锅贴、多味麻辣烫、飘香烧烤等,手工精细、风味独特。街上店铺,横溪本土“农副产品店”比比皆是,有名扬四方的横溪西瓜,有草莓葡萄、吊瓜子、野山茶、山芋粉丝、小年糕等,不一而足。街上还有“传统童玩店”,汇集了70、80、90后儿童玩具,包括巧环、鲁班锁、经典魔方等,让人回忆起童年。玩具店对面的“竹门巧匠”竹器店,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竹器,它们身上的纹理,竹的苍劲、竹的直拔和竹的节气,都在昭示它的神奇与魅力。此外,乡村酒吧把城市元素浓缩其间,让你进屋是城市,出山是山野,有内外一重天的感慨。拾级而上,飞跃彩虹旅行社、云端书屋、奇思妙想桌游吧、乡村国际旅行社、石塘人家“村史馆”等,为来者打开的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前石塘村位于石塘人家之南,是石塘竹海景区农民农家乐个体经营为主的村子。2009年5月24日,前石塘村正式举办开村仪式。前石塘村最显著特征是错落有致的青砖小瓦马头墙样式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群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中国建筑文化中一朵奇葩,它以“粉墙黛瓦、马头墙、石库门、天井院”等外部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主要流行在古激州地区(今安漱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改革开放后,在横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引导扶持下,农民发展起农家乐经营。在这里,游客可吃到农家自己种的无污染蔬菜、最天然的竹笋、小野笋、农家土鸡、土鸭、土鹅、五彩豆腐等最有特色的农家菜;可住上舒心的农家小屋,体验晚间竹海的别样情景;购到正宗的本地特产,如笋干茶叶、土鸡蛋等;还可参与采茶、摘菜等农事活动。

整体把控,以历史文化环境为核心,力争打造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层次丰富的景观环境。统筹考虑环境卫生,充分利用贯穿村庄内部的多条水系,将植被、建筑、水系、人四大元素融为一体,进一步挖掘石塘优越的环境特色资源。建筑小品风格采用新中式,提高民居建筑的识别度,设置一些具有石塘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装点游园。(www.xing528.com)

石塘人家的入口处有座横跨梅溪的“木栈道”,全长240米。木栈道据说是再现了宋朝时期木梁桥的文化。宋、辽、金时期,当地村落兴盛,木构建筑蓬勃发展,这座木栈道就是仿照南宋风格在景区建设中新建。梅溪河上的木栈道,是很好的观景台,更是体验乡村乐趣的欢乐台。

“狮背伞”被誉为神树神石,它位于王氏宗祠的前右侧,一块自然形成的巨型狮子石,驮着一棵高大的树,有上天所赐之说。相传,在石狮无土的正背上生长一株血色榉树,根植石头,快速长高,如一把伞,人称“狮背伞”。榉树直径逾70厘米,根抱狮背,树冠直径8米有余,历经200多年风吹雨打,仍茂密非凡。

村庄地域文化特征辨识度低,景观同质化倾向未能显著避免,特色元素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方式甚至建筑景观等的设计手法存在相互简单仿效趋同的问题。如石塘人家街景所设置的“标准化”休闲条凳,几乎毫无特色可言,从地域文化审美角度而言可说是毫无美感,就连作为工业设计品本身所可能具有的一些美感,也被随处可见的雷同设计所消磨殆尽。游客在此处看到的长凳和在其他旅游景点所看到的长凳何止“所见略同”。另外,统一粉刷一新、局部装饰的“徽派建筑”,同江西婺源保存完好墙面斑驳可见岁月更替的痕迹相比起来,就如“假文物”一般,人工痕迹太明显。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有欠考虑,显得不古不今或是又古又今,衔接生硬,效果显得似是而非。例如,石塘人家所引以为傲甚至用作门面的“南宋风格”木栈桥,虽说使用更加先进的材料用作桥墩以增加耐用度和承载力无可厚非,但是如此不加修饰地将横截面为方形的水泥桥墩硬生生地和木质桥身“嫁接”在一起的方式,总给人以天然的违和感。水泥柱支撑在柔婉的水面和不失天然的木质桥身之间,难以避免地带给观者突兀之感。或许对于希望表达传统风貌的建筑景观来说,外形的和谐是尤为值得重点把握的。

作为第一批试点的“五朵金花”之一,石塘人家虽有意凸显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可是由于五个月的规划施工期对于一个千年古镇的改造升级来说实在太过于仓促,本应仔细斟酌详细考量的规划建设,显得有些仓促匆忙。虽然石塘人家接待游客的数量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区政府当初快速实现盈利转而投资后续建设的“战略”意图基本达成,但是在这匆忙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难免忽视了很多应当下一番真功夫细细雕琢打磨的地方,或是名为创造性地修缮实则创造性地破坏了原有的文物与古迹。

(二)特色农业与观光体验——江宁黄龙岘

(1)建设规划。岘,《辞海》中解释为有山有水的秀美小山包。黄龙岘位于南京中华门外西南约30千米的江宁境内,毗邻皖南。这里重峦叠嶂,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泉水潺潺,四季不同景色。相传古代有常化身为黄龙的晏公,总是在长江兴风作浪、遗祸百姓。于是妈祖作法降服晏公于此地,并派龟、青龙、白龙和白虎看押晏公,黄龙岘也因此而得名。明清以来,黄龙岘的山水景致吸引着众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前来探险涉猎、游玩踏青或是作画吟诗。正是因为达官贵族的涉足,黄龙岘小彤山脚下有一大道被称为“官道”,也是古金陵城与皖南诸县进行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光阴荏苒,时代变迁,昔日官僚客商络绎不绝的古官道已是荒草萋萋,只剩下一条弯弯曲曲斑驳难辨的羊肠小径。黄龙岘包括黄龙岘村、陶家、张家上村。规划范围内总户数129户、397人,村庄居住用地约10.70公顷。黄龙岘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土地肥沃,雨水充沛。

黄龙岘(见图8-5)属于江宁区第二代“金花村”都市生态旅游示范村,乡村建设规划基于“茶园”这一特色农业,结合自身的山水生态资源和“黄龙饮水”的上古典故,为黄龙岘村度身定做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发展方向,以生态景观和清香茶山为特色,以观光旅游和休闲体验为主要开发方式,以“品茗黄龙、岘里得闲”为品牌形象,以茶文化展示为内涵,融合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庄。

图8-5 江宁黄龙岘

(2)建设成果。黄龙岘特色村的定位是以茶文化展示为内涵,着力打造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庄,力争成为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也就是说,“茶味”是黄龙岘特色村的灵魂,“休闲”是黄龙岘特色村的形式。而其围绕特色村所打造的六大功能如下。

食:茶庄、茶楼、茶宴;

住:度假茶院、茶香人家;

行:茶文化长街、茶园小道、山间小道、滨水小道;

游:茶文化长廊、茶艺茶俗展示、茶道馆、茶叶采摘项目;

购:茶叶、茶具、茶点、茶膏、茶汤圆、茶叶蛋;

娱:功夫茶、茶园摄影、茶园游会、漫步垂钓。

村庄环境整治、旅游服务设施完善、茶产业品牌提升、农户经营指导帮助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截至2014年年底,黄龙岘景区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接待国家、省市区县领导及外国代表团(韩国、非洲)调研、考察、学习等活动近百次,景区实现综合收入1 500多万元,先后荣获“南京最美乡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014年中国最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以乡村区域统筹为突出特点的第二代“金花村”,在改造之前都是典型的农业村庄,经过改造升级之后,不仅给单个村庄带来了变化,也在“美丽乡村示范区”的打造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由包括骑行绿道的乡村绿道系统串联的以大塘金村、黄龙岘村为中心的江宁西部山区,业已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周末休闲观光的好去处。骑行、品茗、垂钓和爬山等活动越来越受人们追捧。这带来了整体区域的联动效应,周边村庄的特色资源也开始被人们自发地挖掘和认知,而当地的村民也开始积极主动地筹划如何改造建设自己的家园。

特色作物和农产品:黄龙岘有茶干、笋干、萝卜干和鱼干等四宝,还有绿色蔬菜与草鸡等农家特色产物,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黄龙岘的茶园与绿茶。黄龙岘的土壤呈酸性,非常适宜培植茶树。主要种植绿茶为龙毫、龙针,由当地茶农手工采制,享有“江南第一针”之美誉。黄龙岘茶经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黎星辉鉴定,认为:“黄龙岘牌茶精采细摘,原料考究,手工制作。龙毫茶白毫显露、龙钟茶外形光润,汤色绿明、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叶底细嫩,色香味形俱佳”。黄龙岘与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合作,在黄龙岘设立黄龙岘教学实验基地,严格把控茶叶采摘、收购与制作环节的质量,确保茶叶品质。

设立茶叶经销站,包括一个经销点和四个木质小屋,方便游客购买到正宗黄龙岘绿茶,也给黄龙岘茶走出山区走向外界创造机会。

设立茶叶消费站,主要有黄龙大茶馆、茶社(有开明茶社、岘里露天茶社、绪明茶社、溪筠茶社等茶社)、茶浴坊和各类茶餐厅。黄龙大茶馆就建在黄龙潭边,颇有气势。该茶馆建筑面积逾75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同时品茗。

设立观光采茶体验区,环境优美清静,景色宜人,游客可在茶垄间漫步采茶,享受悠闲时光。

着力打造茶文化风情长街,在风情街沿线主要设立黄龙岘茶叶博物馆、炒茶坊、茶文化创意坊、茶会所等。通过大茶馆、茶灯笼、茶圣陆羽雕塑、茶书法、茶制作和茶视频等当地特色茶文化元素,让人们感受和体味黄龙岘独特茶文化的魅力。

作为江宁第二代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黄龙岘建设、开发的时间不长,很多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值得进一步提高完善之处。倘若用“金陵茶文化第一村”的标准衡量,黄龙岘确实还有不小差距。

高端精品路线不足,大众化消费方式雷同。黄龙岘茶文化属于中低端消费,高端精品供给不足,造成游人对当地茶文化和茶叶品牌认可度不够高,人们最多在前来游玩时尝尝鲜,却很少用于日常礼尚往来的正式场合,导致茶产业相关产品价值不突出、利润率不高、茶叶品质得不到良性提升等不利影响,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消费者不买账——品牌认同度低——茶叶产品质量提升难——消费者认同度更低”的恶性循环,造成乡村自身资源的无谓消耗和浪费。

地域文化特色不够鲜明,黄龙岘对于自身茶文化的定位、内涵和延伸把握不够,不能很好地展现当地茶文化的特点,黄龙岘出产的绿茶和其他产茶地的茶叶在南京甚至全国的市场都缺乏一定的区分度,难以在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中占得优势。目前,大部分前往黄龙岘观光体验的游客,主要还是受到黄龙岘自然人文风光的吸引而来,对于茶文化的兴趣并不强烈,茶文化的体验还只是自然风光旅游方式的附加品而不是主导旅游产品。这样的情况很难长期留住回头客,难以在游客脱离黄龙岘的现实环境之后依然拴住游客的心,难以让游客很清晰地区分黄龙岘和其他类似旅游目的地的不同特色。

文创产业和文化人才紧缺,黄龙岘对于茶文化的发掘还停留在浅层,与茶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如茶主题吉祥物、反映产茶历史的主题漫画以及同“互联网+”密切关联的在线文化宣传等未见踪迹。这既反映了当地对茶文化认识的不足,也让人看到当地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短缺。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前黄龙岘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立足点还是局限于南京一隅,没有很好地放眼全国,更没有提出类似于建设全国一流茶文化生态观光休闲乡村长远目标的魄力。眼光不够长远,规划建设高度不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当前“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就不能很好地借助信息高速传播和交通出行越发便利的利好条件及时推广自身的特色茶文化,导致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竞争环境下很可能落后于其他相似的特色农业乡村,不利于长期发展,很难提质增效以满足游客的观光体验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