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日韩、台湾地区成功经验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日韩、台湾地区成功经验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倡导在乡村建设中,以确立文化遗产为核心,不仅包括传统造物,还有传统建筑、祭祀活动等丰富的内容,显示了韩国地域具有“灿烂的文化”,其传承、保护理念独树一帜。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日韩、台湾地区成功经验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勾勒出了“十三五”时期的绿色发展蓝图。在其五年规划中首度被写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05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在全国村容村貌硬体设施改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部分地区人文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人口综合素质提升有限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是缺乏以文化来熏陶人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维与共识。当重商主义商业开发过度担负建设美丽乡村的重担时,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无法修复的状况,甚至加剧了农村地区急功近利现象的出现,与国家倡导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内容背道而驰。

196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拉开了城乡差距,这种现象使政府和民间高度觉醒而进行改革。其对建设“乡村生活”文化的再确认和精心设计已逐渐根植于民心,全民上下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使日本完成了高品质的美丽乡村建设。

1971年,近邻韩国为了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开始提倡以“精神启发”为重点的“新农村运动”。倡导在乡村建设中,以确立文化遗产为核心,不仅包括传统造物,还有传统建筑祭祀活动等丰富的内容,显示了韩国地域具有“灿烂的文化”,其传承、保护理念独树一帜。

中国台湾地区也于1990年代战略性提出建设“富丽新农村”的构思,旨在把“三农”(发展农业、照顾农民、建设农村)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联系起来。1994年由学术界发起的“农村社区总体营造”方案,强调人与地方、人与土地的关系,目标是唤起“社区共同体”意识,挖掘地方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人文关怀,将其理念融入“富丽新农村”的建设中。继而在2006年又提出了“新农业”运动,是“富丽新农村”运动的升级延续,该政策重新定位台湾农业的重要性及其永续价值,从而提升台湾农业的竞争力,将传统农业转变成为高附加值的精致农业。(www.xing528.com)

从学者研究的论文著作发表来看,有赵容慧、曾辉、卓想的《艺术介入策略下的新农村社区营造——台湾台南市土沟社区的营造》,其中陈可石、高佳的《台湾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乡村复兴模式研究——以台南市土沟村为例》指出:“农村美术馆”——以艺术为媒介挖掘乡村价值,整个村作为美术馆的创新理念为平台,整合乡村产业、资本、管理、治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联结。

从深层领域来看,打造美丽乡村,有邱耀、王华阳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李永霞的《祠堂文化助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三水祠堂文化活化视角》、李清、胡俊秋的《关于祠堂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考——以从化市祠堂为例》,其中郑湘凌的《基于宗祠文化的美丽乡村村落格局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宗祠文化的特点、地位以及宗祠文化传统村落格局形成的影响,分析宗祠文化是如何通过规划和建筑手法使村落产生凝聚力,针对现代村落格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出现代美丽乡村建设中村落各具体的规划方法。”

还有吴仲广的《国外和我国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模式及启示》、魏成的《社区营造与古迹保护——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古迹保护的经验与启示》、郭全生的《日韩和我国台湾地区政策确立对乡村建设的影响》、张曼、谷贺的《台湾“富丽乡村”建设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这些文章从学术和论证上都做出了前瞻性的支撑性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