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00字读懂《老子》:忘与忙的异体字关系

100字读懂《老子》:忘与忙的异体字关系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忘”与“忙”其实应该是异体字的关系,都是一个“亡”加一个“心”,只不过结构不同而已,都是指心亡、心死。思想、精神已经死亡了,但躯体还活着,那就是行尸走肉;躯体虽然已经死亡了,但思想、精神还活着,这就是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相对于心死来说,躯体意义上的死亡是次要的,心死才是真正的死亡。

100字读懂《老子》:忘与忙的异体字关系

“忘”字仅见于《老子》第33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也”。其中“不失其所者久”中的“所”指“道”,“不失其所者久”就是说,不违背“道”的人活得长久。那么“忘”又是什么意思?“死而不忘者寿也”又应该怎么理解?

在讲“忘”之前,先看看“死”。“死”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拜于一具枯骨旁边的样子,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中说:“生人拜于朽骨旁,‘死’之谊昭然矣。”也就是说,“死”就是人的躯体的死亡。

古文中的“死”

“忘”,王弼本作“亡”。“亡”是“消失了”“没有了”的意思(参“无”字条)。“忘”与“忙”其实应该是异体字的关系,都是一个“亡”加一个“心”,只不过结构不同而已,都是指心亡、心死。

古文中的“忘”

心本是五脏之一,在古人的观念中,人的思想、精神是发自于心的,所以“忘”实际上就是指精神死亡,而“不忘”也就是精神不死。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晋国的范宣子和鲁国的叔孙豹谈论什么叫“死而不朽”。范宣子说,能够世世代代享受俸禄是“死而不朽”。叔孙豹不认同范宣子的观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品德好、有功绩、有著作言论传世,这才叫“久而不废”“死而不朽”。叔孙豹所说的“死而不朽”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死而不忘”。

臧克家先生《有的人》诗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句中的“活”是躯体的活,“死”是思想、精神的死;后句中的“死”是躯体的死,“活”是思想、精神的活。思想、精神已经死亡了,但躯体还活着,那就是行尸走肉;躯体虽然已经死亡了,但思想、精神还活着,这就是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庄子·齐物论》中说:“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的形骸固然可以消失,但如果连思想、精神也跟着一块儿死亡,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www.xing528.com)

《庄子·田子方》中又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相对于心死来说,躯体意义上的死亡是次要的,心死才是真正的死亡。

《庄子·养生主》中还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用柴火蘸着油脂燃烧,油脂有烧完的时候,柴火有烧完的时候,但是火可以一直传下去。同样的道理,人的身体、肉体固然会被消耗掉,但是人的思想、精神可以被传承下去。

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否有可以传承下去的思想、精神,这是《老子》判断死与活、死与不忘的一个很重要标准,所以说“死而不忘者寿也”,躯体死亡而精神不死的人才是长寿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思想、精神是来自于大脑的。这样一来,《老子》所说的“忘”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脑死亡,也就是植物人

究竟怎么才算是死亡?是脑死亡,还是心脏停止跳动?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生命伦理,一直还在争论着。按《老子》的标准,心脏虽然还在跳动,但大脑已经死亡,那是死亡;心脏虽然停止跳动了,但大脑还在运行的人,那不是死亡。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为追悼张思德所作演讲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还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老子》第21章说“道之物……中有精呵。其精甚真……”而精化气、气化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道”所化生,都承袭了“道”的精神。

虽然每个时代追求的精神不同,但“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也”,只要与“道”同在同行,活出自己的思想、精神,你就是长寿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