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象:出现在人们记载与传说中

大象:出现在人们记载与传说中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森林里召开动物大会,其他动物都到了,就差大象了。活生生的大象见不着了,大象只是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只出现在人们口头传说中。所以《老子》第35章说:执大象,天下往。看来,大象并不是没有参加森林动物大会,其实它早就到了,只不过一直“忽呵恍呵”“幽呵冥呵”地在逛游着,但因为“象”是“绳绳不可名”的,而那位“领导”只顾“得意”地去点名去了,因此把大象给忘了。

大象:出现在人们记载与传说中

森林里召开动物大会,其他动物都到了,就差大象了。领导问:大象都到哪儿去了?

是都被人抓去干活、表演节目了,还是真的被宋丹丹关进冰箱了?

都不是。

随着气候变化黄河流域再没有原来那么温暖湿润,草木也没有原来那么茂盛,所以大象逐渐地向南迁移,因而黄河流域再也没有活生生的大象了。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这是最早阐发《老子》的著述,其中《解老》有云: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活生生的大象见不着了,大象只是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只出现在人们口头传说中。于是人们拼命地想呀想,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因此就有了“想象”一词。

关于“想象”,商务印书馆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①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古文中的“象”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倒使我们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一群盲人摸象,摸着大象身体的,说大象是一堵墙;摸着大象腿的,说大象是一根柱子;摸着大象耳朵的,说大象是一把蒲扇……

因“摸”而有知觉,而大象就是知觉材料,对于盲人来说大象又是不在眼前的,盲人摸象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在他们的想象中,大象就是一堵墙、一根柱子、一把蒲扇……《老子》第14章说: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儵,其下不忽,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中的“象”就是“一”、就是“道之物”、就是“古始”、就是“道纪”,也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还没有产生之前的阴阳未分状态(参“一”“纪”字条)。(www.xing528.com)

虽然“大象无形”(第40章),虽然“象”是“无物之象”,但正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所昭示的那样,它可以是一堵墙,可以是一根柱子,可以是一把蒲扇……可以是其他的众多事物,其中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无限的多样性。

“象”是如此,“龙”也是如此。龙是古代中国不同民族图腾的集合体,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参拙著《易经读本》)。因为龙是图腾的集合体,所以集各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因此《尔雅翼》中说:“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似”就是“象”的意思,说龙有“九似”其实也就是说有“九象”。

如上所说,“象”就是“一”。因此,要把握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我们只要把握住“象”、把握住“一”就可以了。所以《老子》第35章说:

执大象,天下往。

——把握住了大象,天下的人都会前往归顺。第23章说: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少才能有所得,多则使人迷惑,所以圣人掌握着“一”作为治理天下的工具。

古代经典中谈“象”者,《周易》之外莫过于《老子》了。魏晋时期以注解《周易》《老子》《论语》而著名的王弼,其《周易略例·明象》中说论述“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说: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因此“言”是用来阐明“象”的,得到“象”后就可以忘掉“言”;“象”是用来保存“意”的,得到“意”后就可以忘掉“象”。……这样的话,那么忘掉“象”的人,就是得到“意”的人;忘掉“言”的人,就是得到“象”的人。要得到“意”在于忘掉“象”,要得到“象”在于忘掉“言”。

看来,大象并不是没有参加森林动物大会,其实它早就到了,只不过一直“忽呵恍呵”“幽呵冥呵”(《老子》第21章)地在逛游着,但因为“象”是“绳绳不可名”的,而那位“领导”只顾“得意”地去点名去了,因此把大象给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