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炎帝陵:历史记载与修复成果

炎帝陵:历史记载与修复成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时公祭碑则置于墓前或御碑园。除祭文碑之外,炎帝陵另有题名碑、记事碑、摩崖石刻等22块(处)。据《炎陵志》、 《酃县志》载,记事碑有古铜碑、宋太祖命制庙碑、宋淳熙十四年罗泌题《炎陵》碑。炎帝陵修复后, 1986年4月胡耀邦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碑;1993年9月江泽民题写了“炎帝陵”陵名碑; 1989年刊立《湖南省人民政府重修炎帝陵》碑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日,炎帝陵亦分别树立了纪念碑。祭文碑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炎帝陵:历史记载与修复成果

古代祭祀神鬼或祖先的文辞称“祝文”。神农氏始为蜡,祭八神,有祝文,为祝文之滥觞。先秦有“诔”,由古代祝文演变而来,是丧祭命谥诔辞与铭颂的结合。汉代称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为“祭文”。

《炎陵志》、《酃县志》收录明清两代皇帝告祭炎帝陵文51篇,其中明代14篇,清代37篇。按告祭的事项分:告即位致祭文22篇,其中明代13帝(缺明惠帝)、13篇(明英宗2篇,告即位、去位后复辟各1篇);清代9帝、9篇(缺宣统帝1篇)。按内容分:告帝、后寿辰及皇后、皇太后晋封徽号致祭文12篇;告靖边军功致祭文6篇;告先皇配享圜丘礼成致祭文5篇;告皇后或皇太后神主升祔太庙致祭文2篇。此外尚有明永乐告靖难致祭文1篇,康熙告灾致祭文1篇、告复储致祭文1篇,乾隆告御极50年致祭文1篇。明天启七年郡藩桂端王告即藩位致祭文1篇,未计入51篇之数。

告祭炎帝陵文均勒石刊碑。 《炎陵志》载,明代碑“旧在庙中”。清代碑“在陵庙前廊”。现时公祭碑则置于墓前或御碑园。碑房现存清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八年、五十二年,乾隆十四年,道光九年,光绪元年御祭碑(原碑)6块。

文心雕龙·祝盟》云:“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 ”意思说, “中代”(指汉魏)时的祭文除告请死者享受祭品之外,还要赞美其生前的言行,这是从祭文的意义引申出来的。但祭祀神农炎帝的祭文与此有所不同。因为祭祀对象是“继天立极”的“前古神圣”,主祭者为当时帝王(委托祭祀官行事),因此,文辞既谦恭礼敬又大气凝重。其内容多为颂德扬功,祈福家国,亦有借此宣示治国理政方略者。

除祭文碑之外,炎帝陵另有题名碑、记事碑、摩崖石刻等22块(处)。

据《炎陵志》、 《酃县志》载,记事碑有古铜碑(在陵下倚江石上)、宋太祖命制庙碑、宋淳熙十四年罗泌题《炎陵》碑(宋碑早湮,清道光间重立,在庙门左壁)。明代有明礼部定议致祭碑、明万历四十八年吴道南撰《重修炎陵庙》碑(立石庙中)。清代有乾隆十七年《重修炎陵奉圣寺序》碑(在奉圣寺右厢)、乾隆二十七年衡州府《饬禁炎陵大祀科派示碑》 (在奉圣寺右厢)、道光七年《新作咏丰台暨复修飞香、味草二亭》碑(在奉圣寺东廊)、道光十七年《重修炎帝陵庙文》碑(在奉圣寺)、民国二十九年《重修炎帝陵庙碑》等。(www.xing528.com)

题名碑则有清康熙间知县徐甫源题“炎帝神农氏之墓”碑、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重立“炎帝神农氏之墓”碑;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立“炎帝神农氏墓道”碑、“飞香旧迹”碑、“味草亭”碑、“咏丰台”碑;民国二十九年薛岳立“林子超先生纪念林”碑。

摩崖石刻,有乾隆十七年衡州府知府黄岳牧(刊)题“邑有圣陵”、 “鹿原陂”等分别刻于峤头岭御祭古道旁石壁与陵下(洣水河畔)一块巨石之上(今存)。

炎帝陵修复后, 1986年4月胡耀邦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碑;1993年9月江泽民题写了“炎帝陵”陵名碑; 1989年刊立《湖南省人民政府重修炎帝陵》碑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日,炎帝陵亦分别树立了纪念碑

祭文碑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虽然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心迹”,但蕴含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