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浮梁文庙修复与历史记载分析

浮梁文庙修复与历史记载分析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闻其兄李绂告归,亦以疾为由而归。今而知沈侯之为吏于浮梁,与浮梁之为绅士者,可谓知崇圣人之道者矣!使士之修于其身。纮得逢其盛而旁观色动,爰不以不文辞而敬为之记。雍正四年任乐平县令,两年后调补浮梁知县。公务之余,修撰县志。他在浮梁任职达十六年之久,是浮梁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县令之一,而且清明廉政,功劳卓著。[唐]李方郁《修中岳庙记》:“岂可不成耶?遂鸠工庀材,四旬而就。”

浮梁文庙修复与历史记载分析

李 纮

作者简介

李纮(?—1760),字巨州,号南园居士,临川县人,李绂六弟。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副榜举人,雍正二年(1724)登进士。仕途坎坷,一直不得重用,遂回家乡,在南园讲学,肆力于古文诗词。后适逢开博学鸿词科,大学士朱轼器重其才学,极力推荐,但其答卷不知何故被窃,只得再次返家。从此杜门谢客,一心奉养老母。乾隆初服母丧后,始出任湖北应城知县。应城地处冲要,民风健讼,前任知县屡以讦去官。上任后,他终日“坐堂为政”,“竞革其俗”。凡民间有诉状立判,“无稽留者”,征收税课也力避扰民;又创办文明书院以养士,开鱼子港以兴水利。为官三年,治绩卓著。后闻其兄李绂告归,亦以疾为由而归。李纮立身行教、著书立说,皆以程朱为法规,为文也多论经布道,有《南园答问》,洋洋数千言,论江西文化特征,颇有见地。夙性恬退,至性友爱,其诗也多平和之作,自抒胸臆,略无雕饰。

原文

山阴沈侯莅浮数载,政洽民和,百废俱兴。既又以新圣学为必不可已。独是侯之为政也,以洁清为本,以安静为务。虽有兴作,往往民不知役。今欲鼎建学宫,工大费重。图维莫释。而绅士之同志若而人矢志竭诚,出而交任其责,各置其家之事于不问。于是鸠工作,庀材木。若执某事,若供某物,集百里内外之木石以听用。经始于乾隆戊午之五月,至于今己未之夏,盖逾年而事始集。余适以侯之招,为商订其县志。既已纵观史乘,悉邑之掌故,复得游于其学,仰瞻宫殿巍焕辉煌,周视两庑黉门至于泮沼,莫不整齐严肃。邑士为余言曰:“自寸木尺石以上,皆新料。其规模视旧之制皆增高广。其为工共计若干数,为赀共计若干缗。”呜呼!今而知沈侯之为吏于浮梁,与浮梁之为绅士者,可谓知崇圣人之道者矣!圣道崇而治安得不善,而俗安得不美哉?予惟善学圣人之道者,何适非道?吏之能于其职,勤抚字,慎催科,为民请命,以不负朝廷之任。使士之修于其身。入孝友,出忠信。储其德业以图报国家养士之恩。不必待趋跄弦诵于宫墙,而始称崇圣人之学,学圣人之道也。纮得逢其盛而旁观色动,爰不以不文辞而敬为之记。沈侯讳嘉征,字怀清,浙江之山阴人。邑绅士除乐输之数别泐碑阴外,其与劳绩者为某某等,例得并书。

注释

①沈侯:沈嘉征,字怀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活清代初期。雍正四年(1726)任乐平县令,两年后调补浮梁知县。沈嘉征是个廉政亲民,兴利除弊的循吏,他不仅捐俸兴教育,还捐俸于地方建设。沈嘉征常到景德镇察看窑业情况。他对瓷业的欣欣向荣感到欣慰,但又为看到瓷工的凄惨生活感到不安,特别是怜悯一些无子嗣的老人饥寒而死。于是他又带头捐俸,在地藏庵鼎建养济院,使孤老们孤有所归。除此外,他还疏浚了莲荷塘,鼎建了上谕亭、申明亭、先农坛等处。沈嘉征对民仁厚,劝息讼事。公务之余,修撰县志。他在浮梁任职达十六年之久,是浮梁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县令之一,而且清明廉政,功劳卓著。由此,迁升广西象州知府。临行时,百姓以万民伞送别,立碑于贤侯祠。

②莅浮:莅临浮梁任知县。

③政洽民和:为政有方,百姓和睦融洽。

④民不知役:百姓不知道什么是徭役。意即没有加重百姓的负担。《明史·卷二百八十一》:“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宋]戴复古《访陈与机县尉于湘潭下摄市》:“能事事易了,役民民不知。”

⑤鼎建:营建。[明]沈德符《野获编·列朝二·庙议献谄不用》:“嘉靖中,太庙被灾,寻即鼎建。”[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万历)二十六年,鼎建乾清、坤宁两宫,勅先监矩总督工程。”

⑥图维:谋划;考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四年》:“且嵩之之为计亦奸矣。自入相以来,固知二亲耄矣,旦夕图惟,先为起复张本。”[明]李东阳《应诏陈言》:“夙夜图维,聊效犬马之忱。”[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偶有一言之申救,一事之图维,耿耿不忘,一若真受再生之德者。”

⑦鸠工作,庀材木:招集工匠,准备材料。[唐]李方郁《修中岳庙记》:“岂可不成耶?遂鸠工庀材,四旬而就。”

⑧史乘:泛称史书。《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清]赵翼《题竹初自述文》诗:“将垂史乘芳,更炳金石光。”[清]龚自珍《上镇守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我高宗皇帝岂乐于穷武以炫史乘哉!”

⑨黉门:学宫之门,借指学宫,学校。[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里中那些富家儿郎,一来为他是黉门的贵公子,二来道他经解之才,早晚飞黄腾达,无不争先奉承。”[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况令郎身入黉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若九公刻了此方,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www.xing528.com)

⑩缗:音mín,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的绳子,亦用于表示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清]邵长蘅《青门剩稿》:“钱千万缗。”

⑪何适非道:适,去,到,意思是到哪儿不可以学圣人之道呢?[宋]郭印《和樊直夫兼简允南》:“随遇得真乐,何适非道场。”

⑫抚字:本义为抚养。《汉书·列女传·陈文矩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过八九月,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后常引申为对百姓的安抚体恤。《北齐书·封隆之传》:“隆之素得乡里人情,频为本州,留心抚字,吏民追思,立碑颂德。”[宋]陆游《戊申严州劝农文》:“虽诚心未格于丰穰,然拙政每存于抚字。” [明]区大相《入罗滂水》诗:“直须勤抚字,勿使困征徭。”此处为后一义。

⑬催科:催收租税。租税有科条法规,故称。[宋]郑文宝《江南余载》上:“钱氏科敛酷惨,民欠升斗,必至徒刑。汤悦、徐铉尝使焉,云夜半闻声若獐麂号叫,及晓问之,乃县司催科耳。”《宋史·职官志三》:“以四善、三最考守令……狱讼无寃、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而身为州县者,又往往急催科,缓抚字,瘠百姓,肥身家。”

⑭为民请命: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史记·淮阴列传》:“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汉书·蒯通传》:“西乡为百姓请命。”

⑮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诗·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毛传:“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后汉书·韩棱传》:“棱四岁而孤,养母弟以孝友称。及壮,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乡里益高之。”[唐]韩愈《楚国夫人墓志铭》:“夫人在家,以聪明孝友为父母所偏爱。”[宋]王安石《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诗:“宦游虽晚何妨久,饿显从来不必高,孝友父兄家法在,想能清白遗儿曹。”[清]钮琇《觚剩续编·李生孝友》:“余因叹其处人伦之变,而孝友不失其常,可谓贤矣。”

⑯趋跄:形容名利场上奔走侍奉。[宋]苏舜钦《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阁下以高文闳才都盛位,而某以吏属,时得趋跄左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刘德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跄耳。”[清]袁枚《续新齐谐·淫谄二罪冥责甚怪》:“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跄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

⑰弦诵:弦歌诵读。《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孔颖达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弦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后亦以称诗礼教化或学校教育。《晋书·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于纶言;东序西胶,未闻于弦诵。”[宋] 苏轼《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常叨孟母邻。”[明]顾绛《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诗:“蹉跎一失身,岂不负弦诵?”

⑱色动:脸色改变。《战国策·赵策一》:“知过出见二主,入说知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令杀之。’”《隋书·高祖纪上》:“(帝)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动,即杀之。’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公业)呼非烟诘之。非烟色动,不以实告。”

⑲不文:本义为不加修饰。《孝经·丧亲》:“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邢昺疏:“不文,不为文饰。”引申为无文采。[清]谭献《〈金元诗录〉序》:“宋诗弇陋,言之不文。”章炳麟《序〈革命军〉》:“(邹容)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无文耶?’”此处表自谦。

⑳乐输:自愿乐于输纳。《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乃命庸、调、资课皆以米,凶年乐输布绢者亦从之。”

㉑别泐:别,另外。泐,铭刻,用刻刀书写。别泐,意即另外刻碑记载。

简析

沈嘉征是浮梁历史上声名卓著的循吏。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在浮梁任上十几年,办了很多重教利民的实事。他在不加重百姓负担的前提下新修了学校,疏浚了莲荷塘,鼎建了上谕亭、申明亭、先农坛等重要设施,还设立了养济院,使孤老们孤有所归,老有所依,所以深受浮梁百姓的爱戴。当他迁升广西象州知府临行时,百姓以万民伞送别,并立碑于贤侯祠。本文作者李纮曾应沈嘉征之邀来浮梁商定重修《浮梁县志》,目睹了新修学宫“宫殿巍焕辉煌,周视两庑黉门至于泮沼,莫不整齐严肃”,于是撰写了这篇记文。文中既称颂了沈侯莅任浮梁之后的显著政绩:“政洽民和,百废俱兴”,也赞扬了与事者的敬业精神:“绅士之同志若而人矢志竭诚,出而交任其责,各置其家之事于不问。”之后由此生发出感喟:“学圣人之道者,何适非道?吏之能于其职,勤抚字,慎催科,为民请命,以不负朝廷之任。使士之修于其身。入孝友,出忠信。储其德业以图报国家养士之恩。不必待趋跄弦诵于宫墙,而始称崇圣人之学,学圣人之道也。”作者明确提出学圣人之道的关键在于勤政敬业,身体力行,而不在于表面形式上的“趋跄弦诵于宫墙”,认为这才是真正“知崇圣人之道者矣!”记文语言明白晓畅,但说理深刻中肯,是一篇启人心智的好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