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历代地名录:汉代时期的堰马圈口堰及其历史变迁

敦煌历代地名录:汉代时期的堰马圈口堰及其历史变迁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汉代时期的堰马圈口堰堰名。南接马圈山,北抵岸,因山名堰。阳开渠、神农渠皆由此堰引水。今踏察所见,此处地貌改变较大,河底冲刷降低,河岸相对增高,原堰坝已无迹可寻。堵塞东河、北府二斗门,水即过堰西,沿甘泉河道北流泄下。据踏察推测,此堰当在今敦煌城南郊。唐时建,即苦水之上拦水堰坝,借以蓄水。唐时建,即甘泉水进入敦煌绿洲后所筑第二道拦水堰坝。堰上口谓之都乡口。

敦煌历代地名录:汉代时期的堰马圈口堰及其历史变迁

(一)汉代时期的堰

马圈口堰

堰名。汉代始建,即甘泉水进入敦煌绿洲之头道拦水堰坝。在敦煌城西南二十五里(一云四十里,误),今敦煌市七里镇原李家墩村西南甘泉水(党河)河床中,依马圈山而造。山在河心,周回仅五十步。南接马圈山,北抵岸,因山名堰。汉元鼎六年(前111)始建。至西凉(400—421)时,因历年大流冲刷,马圈山已不复存在,而此堰仍袭用旧名。唐时曾增大规制,南北长一百五十步,阔二十步,高二丈。为宜秋渠之起点,谓之宜秋口,流向东北,见于P.2005等卷。今踏察所见,犹残存堰坝遗迹

(李正宇)

(二)前凉时期的堰

五石堰

堰名。前凉时建,即甘泉水进入敦煌绿洲后所筑第三道拦水堰坝。在州城西南十里。原在下游,前凉时沙州刺史杨宣移于此。阳开渠、神农渠皆由此堰引水。今踏察所见,此处地貌改变较大,河底冲刷降低,河岸相对增高,原堰坝已无迹可寻。

(李正宇)

平河堰

堰名。前凉时建,即甘泉水进入敦煌绿洲后所筑第四道拦水堰坝。在城东南三里。高三丈,阔二丈,长四十步。前凉时沙州刺史杨宣以家粟万斛,买石修理,坚固耐久,至唐不坏。东端即东河头门,向北为北府斗门。堵塞东河、北府二斗门,水即过堰西,沿甘泉河道北流泄下。据踏察推测,此堰当在今敦煌城南郊。(www.xing528.com)

(李正宇)

(三)唐代时期的堰

长城

堰名。唐时建,即苦水之上拦水堰坝,借以蓄水。在沙州东一百七十里阶亭驿附近。P.2005卷记载堰高一丈五尺,长三丈,阔二丈。初唐屡造屡坏。武周时,沙州刺史李无亏再修卒成,百姓赖受灌溉之利。无亏先祖,隋朝定氏族,号长城李氏,武则天封无亏为长城县开国子,故时人名此堰为长城堰。 

(李正宇)

都乡堰

堰名。唐时建,即甘泉水进入敦煌绿洲后所筑第二道拦水堰坝。自州城西南十八里甘泉水河道中心起,斜向东北筑,高八尺,阔四尺。尾接筑引堤在河床内沿,与岸并行,顺河延伸,长七里。在引堤与北岸之间形成水道,以壅水下岸。流至州城西南十一里 (今敦煌市七里镇南台堡村南),始登上河岸,进入农田区发挥灌溉效益。为诸乡共造,因名“都乡”。堰上口谓之都乡口。堰坝下口分流两道,北流者为都乡渠,东流者为孟授渠(P.2005)。 

(李正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